...

一口氣看了近二十集,《以家人之名》還是值得我的期待的,不管是故事本身還是主演。

譚松韻、張新成、宋威龍這個組合堪稱完美。譚松韻《最好的我們》,豆瓣評分8.9,張新成《你好,舊時光》,豆瓣評分8.7,這兩部劇都是我非常喜歡的劇,也是因為這兩部劇認識了譚松韻與張新成,且記憶深刻,後來也看過他們各自主演的劇,評分也都不錯,因此很自然地期待他們的組合,期待他們在這部劇中會有怎樣驚喜的表現。好在,并不曾失望,雖然某些地方曾有那麼點尴尬( 最後再說 )。

宋威龍,此前正好看了隔壁剛剛大結局的《漂亮書生》,對這個九九年的男孩的演繹表示肯定,但是看了淩霄之後發現,僅僅表示肯定真的是太淺薄了。與我而言,他在這部劇中是個意外之喜,他所飾演的淩霄也讓我有那麼點忽略曾一直期待的譚松韻的李尖尖與張新成的賀子秋,當然,這多半是因為人物本身的設定。不管怎樣,隔壁人現在滿腦子都是司鳳,我至少半個腦袋裡裝的都是淩霄。

...

關于這個故事,我首先想說的是它的豆瓣評分。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部劇一上來豆瓣評分在8.0以上,不過自十多集之後,幾乎每天它都會下降個0.1,直降到現在的7.3(目前更新至30集),或許這個數字也不低,但是确實也說明了部分人對它的失望。

看了許多評論,還有單純的一星先入為主、以偏概全式吐槽,原因基本是不能忍受兄妹變愛情,即不能忍受這種“不合倫理”的愛情,好好地演親情不好嗎之類。當然,也有人因為單純地厭倦了國産劇總演愛情,最後總是愛情雲雲。

針對後者,看了前十幾集所展現的那種家庭重組與高中生活的劇情後,我也在想,就順着這麼有意思的、幾乎無可挑剔的家庭及兄妹線演下去一定會很棒,興許還能超出觀衆的期待值,不過,具體會演什麼,這也是我很好奇的地方。但是,它沒這麼演,我甚至為此感到可惜。

至于引起許多人倫理争議的兄妹變愛情,這是我要認真探讨和分析的。但前提是,我的态度是肯定的,也就是說,在我看來,它是正常且合理的。我一直不覺得這種愛情不軌、不倫、不正常、不應該産生等等,換句話說,或許這部劇我最終不會打五星,但原因一定不在兄妹發展成愛情這個争議點上。

愛情,是現實中很正常的情感,在這部劇中也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并非突然的、生硬的、刻意的一個轉折,與豆瓣評論下方所謂的不軌不倫的愛情也毫不沾邊。如果你仔細揣摩這部劇一開始的立意設定,找到編劇一開始埋得那些感情線,或說仔細觀察李尖尖他們小時候的行為與性格,你大概就會理解這種走向。(确實不能理解也請莫要在此較真,畢竟既定思維很難改變。)

...

且說他們三人小時候的性格特點及對彼此的态度。淩霄,沉默寡言、成熟懂事、理智冷靜,當然也冷漠,他與人保持距離,隻和自己相處,且過分地安靜,似乎他妹妹的死讓小小年紀的他看穿了整個宇宙一樣。

賀子秋,所有人都心疼的小孩子,大概也是所有人見過的最懂事的孩子,他主動、乖巧、頑強,看起來很懵懂,可内心似乎裝着整個宇宙,什麼都懂,什麼事也都清清楚楚,他知道怎樣去融入一個新家庭,并在這個家庭中安然生存,他知道别人養了他,他就一定要在這個家裡有所勞動和貢獻,他知道,他知道的很多……他知道的有時候我都想不到。

李尖尖,典型的李海潮的女兒,天生樂觀,善解人意,簡單純粹,也可以說沒心沒肺,還有很強的保護欲,而且喜歡和厭惡都表現的非常明顯。

李尖尖對這兩個陸續出現的哥哥态度明顯且相反,她喜歡淩霄,或許如果不是因為賀子秋的媽媽可能也要成為自己的媽媽,她對賀子秋第一眼也不會那麼大的反感,但,即便如此,她更喜歡的大概也還是淩霄。小孩子的好感大多都是一瞬間的,她很想和淩霄一處玩,就像賀子秋很想和她一起玩。

淩霄逐漸被李尖尖的善意、熱情、笑容及手中的美食誘惑到家裡,後來賀子秋也來到這個家,一段時間内,李尖尖對他們的态度仍然相差萬裡。她對淩霄一如既往的好甚至更好,而她卻一次次将賀子秋的行李箱打包弄走扔到樓梯下面,但賀子秋從不計較或反駁,他默然接受的同時,也和往常一樣在吃飯時将碗裡的肉夾給她,李尖尖也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慢慢接受他,讓他成為自己的哥哥。

在童年時代,或說在那樣一個年紀裡,在那樣一段複雜又簡單的家庭關系裡,他們自然而然成為李尖尖的哥哥們,但這樣一段關系并非是一錘釘死的可以标注上血緣二字的家庭,也并非不可打破。

...

從淩霄的角度來看,他不過是每天在這個家裡吃飯的樓上的鄰居,在和李尖尖相處的過程中,他對李尖尖的情感一直都在發生變化。孩提時代,從拒絕到接受,從樓上到樓下一個樓梯一個樓梯的靠近,他逐漸被李尖尖這樣一個女孩打動和感染,或許很長一段時間内,在我們眼中,他都是把她當妹妹一樣看一樣照顧的,但我們似乎忽略了童年裡生出的那些喜歡,那種喜歡是可以成為愛情萌芽的種子的。隻是,淩霄的喜歡是由被動到主動的。

童年裡喜歡一個人談不上愛情,就是單純、懵懂和純粹的喜歡,單純的我想和你一起玩,我想和你在分享我的東西等等,那是發自内心的本能的簡單的歡喜,也是很多大人們早已忘卻的歡喜。這種喜歡放在淩霄身上可以釋解為,他以一切他認為對的的方式對她好,他關心、照顧、管教及管束李尖尖。聯想到淩霄的性格,他的這種表現的确會讓我們覺得這就是一家子裡的哥哥和妹妹,和别人家的親兄妹沒有任何區别。

淩霄這個人物是完全懂得自己的内心的,他對自己和周遭都有着極其清醒的認知。他洞明生死,小小年紀便知道人死了就是死了,并沒有去任何地方;他思維細緻,情感也極其細膩,這種細緻和細膩會讓你感覺到,即便在少時,他對李尖尖的關心和照顧也超出了哥哥對妹妹的情感;他冷靜理智,分得清他們兩家的關系,也清楚自己隻是李尖尖名義上的哥哥,事實也确實如此;他住在樓上,有足夠的空間和距離,也有足夠的時間來慢慢清晰他對李尖尖的情感,直至喜歡變成愛情。

在漫長的相處過程中産生愛情是這個世界上愛情發生的方式之一,如果按比例算的話,它占了相當一部分比重。

...

再說賀子秋。或許大多數人可以理解并接受淩霄對李尖尖的情感,卻不能明白賀子秋為什麼也能喜歡自己的妹妹,關于這一點,連淩霄自己也不能理解(見30集兩人吵架那一段)。在淩霄看來,賀子秋是真正的李尖尖的哥哥,與自己這樣一個樓上的鄰居完全不同。乍一看确實是這樣,拎到現實中來好像也是這樣,似乎沒有反駁的餘地。可是,冷靜下來仔細想一想,賀子秋真的就不能喜歡李尖尖嗎?

淩霄不能接受賀子秋喜歡李尖尖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他自己喜歡李尖尖,喜歡自然不能分享。但是站在賀子秋的角度,你根本想不出一個絕對的理由來說明他不能喜歡李尖尖,同一個屋檐下生活多年彼此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地步也不是絕對的理由,因為一個人喜歡另一個人在任何條件下都有可能發生,大多數時候也都沒有理由,很難解釋。

縱然很難解釋,但賀子秋對李尖尖的情感也是有迹可循的。賀子秋對這個收養他的家庭有着特殊的情感,他對李尖尖的愛情和李尖尖對他的親情有很大的關系,可以說他的愛情是在李尖尖長久的陪伴和關心下産生的,在這樣一個時間推進的過程中産生的。她替他出頭,她保護他安慰他關心他,他将這一切記在心裡,也默默的将這樣一個人記在心裡,不知不覺中也開始做一切事都因為這個人,就像淩霄一樣。

賀子秋雖與李尖尖同一屋檐下,但他與淩霄并沒有絕對的不同。他和淩霄一樣與李尖尖沒有血緣關系,一樣與李尖尖朝夕相處,一樣以自己的方式照顧保護李尖尖,也一樣和李尖尖親密無間、兩小無猜,隻是,他的情感反應是遲鈍的。所以,他一度分不清自己對李尖尖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情感,也一度去思考和審視這種情感,然後認清這種情感。

至于李尖尖為何可以将她一直以來的親情轉變成愛情,這個答案在于這中間分開的九年的時間,在于親情在成長過程中的某種淡漠和重塑。而她的選擇從故事的一開始,從她見淩霄的第一眼就可以預見,毫無懸念。

...

既然提到了九年,不妨在此好好地解釋一番。之前的劇情裡,淩霄與賀子秋二人九年都不曾回來一次讓幾乎所有人大為不解,先不說賀子秋,隻說身處新加坡的淩霄,幾個小時的航行他怎麼可能九年都回不來?

如果你足夠理解編劇對淩霄母親的苛刻設定,讓她成為那樣一個幾近神經質的媽,又讓她遇到那種身心重創的打擊,如果你能切身體會這九年淩霄所過的那種沼澤一樣的生活,體會他眼前的無邊黑暗,我相信你會理解。而且,作為一個男人,他不會想要狼狽地回來,以一身疲乏無力與暗淡來見他喜歡的女孩。

同樣,賀子秋的親爹也曾将他陷入一片長久的困境。作為一個剛出國兩年就被切斷經濟來源的學生,他需要自力更生滿足學費及所有的物質所需,而他沒有在大學畢業時回來,主要也是因為他的自尊心。他是一個自尊心很強的人,他不希望他一直期盼回到的家看到他一無所有、一身窘迫,也不想因此在家人面前暴露他那兩年的真實生活,這不是他的性格。他想要滿面春光、有所成就的回來,他要以最好的狀态來見他爸爸及李尖尖,他想要回饋過去那些年這個家庭的給予,他想以此徹底擺脫趙華光,而這需要長久的時間來慢慢實現。坦白而言,賀子秋九年未回多半應歸于他的心理因素。

話說回來,你們所懷疑的這三個人的愛情,淩霄與賀子秋在後面吵架時也都已經明确地提了出來,也算給出了答案。而且,或許編劇最初也洞察了部分觀衆的心理,為了不讓他們鑽牛角尖,從一開始也就暗示着賀子秋與李尖尖不會在一起。

...

說到這兒,還是想補充點什麼。如果站在純現實或者說純世俗的角度去批判一部劇,那麼,古今中外沒有幾部文藝作品能經得住批判,況且這部劇縱然有諸多不合邏輯之處,也不代表每一處感情線都不可能發生,幾率再小也不等于沒有;而且,若是因單純地反感由親情發展成愛情這種戲而肆意批判,那就真有些先入為主、主觀臆斷、以偏概全了,缺乏理智。不合胃口的東西不一定就真是惡心的。批判的前提是客觀與尊重,嚴肅地批判之前更要給出堅不可摧的理由。

再者,撇開這些有迹可循的感情線,賀子秋也完全可以喜歡李尖尖,感情是科學解釋不了的東西,它就是那麼自然而然發生的。

另外,有人說他們不屬于青梅竹馬,請問青梅竹馬應該是什麼?又說青梅竹馬發展成愛情很荒唐,我想,這種思想大概否定了自古以來很多美好的愛情。

...

不管怎樣,我相信大部分人是和我一樣理解和認可這部劇的,但是,就像前面提到過的,這并不意味着我全然肯定,我自然也有我的疑惑不解,自然也看得到某些邏輯問題。

比如,淩霄的母親陳婷。如果按照劇中所說,當初是因為陳婷出門打麻将将兩個孩子鎖在了屋裡,那麼她女兒的意外死亡難道不是她這個做母親的責任!她正常的反應不是該自責、愧疚、自我反省?緣何一天到晚沒完沒了地埋怨淩霄的父親?這看起來更像是為了推動劇情對人物性格的強行設定。

再比如,賀子秋的母親賀梅。淩爸與李爸某次聊天,說到賀梅當初暗地裡慫恿子秋叫李海潮爸,我想,這并不符合賀梅的性格。賀梅一開始并沒有打算将子秋扔給李海潮,如若如此,她沒有必要再把他接回姥姥家。隻是子秋自以為李海潮和他媽媽會結婚,所以喊了他爸,後來才有李海潮又将他接了回來。

以及一開始李海潮如何能夠僅憑一張撕碎了的照片斷定淩霄的妹妹死了? 等等。其他忽略。

...

說些其他很想說的話。(包括對文章一開始所說的主演的補充)

李尖尖手拿内衣在爸爸們和哥哥們面前揮舞一處,應該令不少人感到尴尬,我也不例外,不過,聯想到李尖尖這個性格及這等晚熟,以及她不分男女地扒小哥褲子的情節,或多或少我會有那麼一點理解。

然而,抛開這樣一處劇情的尴尬,我還是看到了譚松韻塑造這個角色時隐約露出的尴尬與不自然,不止一處。作為一個高中生,李尖尖的性格和耿耿差不多,譚松韻也一直用自然而然去飾演這兩者,但就表現來說,李尖尖比耿耿遜色的多。當然,她偷偷扒賀子秋褲子那一段,不管是眼神、表情還是動作,都可以稱得上是神級表演了。或許,她也沒用力,隻是純自然的演繹。

...

淩霄,情感表露直接大方,整部劇中我最喜歡的人物角色。其實,這個人物設定,任誰都不會讨厭。他内心澄澈明朗,在十八歲的年紀裡,在他意識到自己對李尖尖由單純喜歡上升為愛之後,開始暗自保持和區分他們三人的空間與距離。

他敏感急切,他不許李尖尖上自己和子秋的床,也不許她進自己房間,事實上,他不過是想讓這個晚熟的少女懂得男女有别,不可像過去那般房間随便闖,床随意睡,男女不分地在他們之間肆意打鬧,因為她不止是女孩,還是自己喜歡的女孩。或者,你可以理解為,他在催促她長大,催促她早點感知自己的情意。

他從未變過,走時,他對李尖尖說:“等你長大了,我們一輩子在一起,好不好。”她雖未能明白,但他未曾食言。而劇外的我,真的被這句話感動到了,尤其是它出自一個十八歲的男孩口中。宋威龍的這場演繹也令我動容。

...

賀子秋,我很心疼這個角色,從小到大,從頭至尾,在他說出那句“為什麼都不要我了”時尤甚。我對張新成的演繹從不曾失望,而且,毫無例外,每次對他都會有新的認識,就像在這部劇中,在看到他一次又一次的哭泣時,我好像再次重新認識了這個人。他的哭戲用感染力來形容也遠遠不夠。

...

順便說說淩霄父子。淩爸和淩霄彼此之間雖然話少,但一直都很和諧,這種和諧放在現實生活中可以說得上是奢侈。淩爸是善于理解懂得如何去愛的父親,在和陳婷争吵的那些日子,他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保護小小的淩霄,避免他受到影響。再看淩霄的性格,不和諧很難。不止于此,這父子倆還是典型的好爸爸與好兒子。

還有小時候的淩霄、賀子秋和李尖尖,一句話來形容他們:看到他們,我差不多能說服自己生個小孩。

多說一句,淩霄和李尖尖的外形及性格特征與小時候的他們毫無違和,賀子秋前後倒是有些差異。

關于三位小演員,一兩句話其實很難誇贊得完。大體就是,演的非常好,特别有年代代入感,一度将我拉回那個遙遠又熟悉的年代。

最後,我想說,《以家人之名》的後面接不了“行不軌之事”,開始之時,他們以家人之名一起生活,最後他們是真正的一家人,不管中間跨越了一個怎樣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