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年秋季枯燥,灰暗而暝寂的某個長日裡
沉重的雲層低懸于天穹之上
我獨自一人策馬前行
穿過這片陰沉地,異域般的鄉間土地
最終當夜幕緩緩降臨的時候
厄舍府清冷的景色展現在我眼前
我未曾目睹它過往的模樣
但僅憑方才的一瞥
某種難以忍受的陰郁便浸透了我的内心
我望着宅邸周圍稀疏的景物
圍牆荒蕪,衰敗的樹木遍體慘白
我的靈魂失語了
我的心在冷卻
下沉
顯現出疲軟的病态
艾德裡安•布洛迪那雙悲傷而憂愁的眼天生就适合演這種憂郁悲傷的角色,影片中他是一位代課老師,他有一位年邁瀕死的外公,他敏感細膩更容易走進孩子們的内心。

童年的創傷在他心中無法抹去,但他并沒有被摧毀,堅強着被痛苦所折磨。也許一個痛苦的人在另一個更痛苦的人面前就會顯得沒那麼可憐。
巴瑟斯(片中名)一直通過閱讀經典名著來撫平内心的巨大創傷通過寫日記來宣洩心中的恐懼,并且教育學生們也閱讀來豐富自己的思想。

劇中有兩位女主 一是流落街頭上的妓女艾麗卡,巴瑟斯收留了她,也許是她受到的待遇與自己童年相似,也許是單純作為教師對想要拯救每一個孩子。說不清道不明,但巴瑟斯終究不能讓她永遠的留在這裡,他深知這一點。

另一位是班級裡的學生梅瑞迪斯她常常因為外表的長相而受到嘲笑,尤其是他的父親不理解他的藝術,不看好她的人生更讓她覺得自己在生來就是個錯誤。被貼上肥胖,出生貧寒的标簽,就意味着被置放在這個光怪離奇的社會的鄙視鍊上,父親痛斥她不該攝影,應該去學習能夠謀生的職業。她在絕望中找巴瑟斯談心,巴瑟斯的幫助在現實面前顯得那麼的微不足道。

(梅瑞迪斯在自己的攝影作品中服毒自殺)
與其說有兩名女主角不如說有三位,巴瑟斯的媽媽一直穿插浮現在巴瑟斯的腦中。“記得她讓我晚上鎖好門”,“她躺在浴室的地上,我外公在坐在走廊,等待着他們把她帶走”。片中對于巴瑟斯的童年沒有過多的描述就像他自己也不願意過多回憶。

文章的開頭選自《厄舍的倒塌》是巴瑟斯最後面對破費的教室獨自朗讀的詩。人們放棄了希望,選擇了沉默,冷淡,人們被貼上标簽,社會被蒙上了面紗,年輕人失去了夢想,放棄了現實。他們終究看着正在坍塌的牆桅卻無動于衷。

巴瑟斯去福利院看望艾麗卡,黃昏下艾麗卡向他跑來,擁抱。這是片中少數不多的溫馨畫面。也許人生起起落落,在巴瑟斯昏暗心中仍有一絲光亮,他仍希望挽救每一個孩子仍希望自己能擺脫童年的陰影。

“無論我在想什麼,都有一種感覺。我對自己很真誠,我很年輕,但我已經老去。我被買來,又被賣掉,反反複複。我難以面對我已不在,我就像你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