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世界法則第一條:所有跌宕起伏的異世界故事本質上都是人類已有故事的再解讀和延拓。
幻想世界法則第二條:異世界的設定不一定要符合現實邏輯(甚至越新奇越引人注意),但要注意平衡性和設定之間的互洽。
幻想世界法則第三條:彩蛋文化不斷吸引觀衆同時拓展異世界的疆域。

總的來說,紮克施耐德版正義聯盟至少是一份能交八九十分答卷的電影,雖然不夠卓越,但至少還算優秀。雖然這部片子本身的上映就象征着影迷文化對抗資本文化的勝利,但我還是不由得感慨曾經那個熟悉的DC宇宙,它回來了。

首先說說人物。

極度想要吐槽的一點是有些DC英雄的能力都太bug了,讓其幾乎沒有可能在出獨立電影時有一個足夠接地氣的反派與之抗衡。像鋼骨,數字世界的神,我覺得唯一可能的拍法就是它自己作死亂搞數字世界體系(就像這部電影裡亂加錢,短期來看是好事,做多了可能反被聰明誤),然後在崩潰的數字體系下與時間賽跑恢複正常秩序啥的,總之人類反派是不可能打得過的,外星反派又缺少足夠的吸引力。在紮克施耐德版人物弧光太長差點以為他才是真正的主角。像超人,兩個字,無敵,除了unity我甚至懷疑他能和達克賽德掰手腕,這樣的東西隻有氪石能克,這個設定使得在他上面除了絢麗的打鬥場景幾乎沒有什麼空間可以發揮。哦對了,倒是還有一個缺點,女人,要麼是媽媽瑪莎要麼是女友路易斯。像神奇女俠,除了戰力跟不上頂尖水平,基本上就挺平均的(無論在哪個聯盟,女性英雄的出現多多少少有些象征意義的符号化)

與之相對的,其他四個英雄倒還算合理——在做到各有特色的同時也做到了各有局限。像蝙蝠俠(這裡還是要為老爺鳴不平,無論在哪一版正義聯盟還是BVS中,老爺在諸神之戰中都顯得過于羸弱和存在感低,建議編劇們重新修《人類最強大的能力是智慧不是金錢》這一章。他簡直活成了一個活像美隊一般的精神符号,關鍵是美隊除了符号之外還能打,他在其他地方的作用簡直就是一個提供場地和裝備的,不過幸好在最後的大戰還是給了一小段高光,但蝙蝠俠三部曲珠玉在前,我對華納的蝙蝠俠還是抱有更高期望的)蝙蝠俠有錢有裝備有頭腦,但最大的缺點在于凡人之軀以及用不義之道行正義之事所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小醜背刺)。像閃電俠(很欣喜在紮克施耐德版正義聯盟中看到了孩子的高光,豐富了閃電俠的背景(雖然還是沒有交代出身),有了高能時刻神速力逆轉時空),速度快能産生巨額電量,但是青少年心态,傷腿=殘廢。唯一希望的就是不要像閃電俠劇集裡那樣到後面瘋狂濫用時空穿越(雖然時空穿越後不能回到原來時間線是一個平衡,也迫使他權衡利弊,但老實說,蝴蝶效應已經把故事講完了)。像海王(感覺最大的特色是自戀和傲嬌,在正義聯盟中存在感最低的那位,在陸地上除了一身力氣和三叉戟沒啥用),水中鲨魚地上草魚。能力分布太過兩極化,導緻無論在哪一版它都是沒啥牌面。

再來談談我們為什麼需要超級英雄電影和幻想世界電影。英雄本質上是我們内心理想主義的刻畫,英雄不一定多麼偉大,但一定有那麼一瞬間,當你選擇了退縮時,他選擇了勇敢,所以我們敬仰。因此,英雄偉大的地方真的是他的能力嗎?我覺得非也,英雄的能力隻是他的輔助工具,我們真正感同身受的還是他們在身處絕境的意志力,絕處逢生的智慧,一劍封喉的勇氣。幻想世界則更多是滿足人類的好奇心,人類是多麼瑰麗的生物啊,在一個物質世界之外,還有無數個有趣的幻想世界,這本身就證明了人類的了不起。

所有的故事,說到底終究是人的故事,終究是我們的故事。我們并不是在建造一座空中樓閣,而是在已有的故事大廈中添磚加瓦。太陽底下無新鮮事,莎士比亞已經講完了所有的故事。盡管在這樣的論斷下,我依然向往更有趣的故事。因為我覺得,這個物質快速發展的世界,終究也給我們的精神世界帶來了更多前所未有的沖擊。過往的價值體系已經逐漸破碎,熔化後将重鑄新時代的價值體系。但一切終究在人類的可知範圍内,我們無法窺見光錐之外的世界。

在最初窺見所有故事不過都是人心的一角投射時,我的感覺是失望和無可奈何。但也正因此,我對故事的欣賞也不止于那些絢麗奪目的技巧,更加關注那身處其中的人。而恰恰好超級英雄電影和幻想世界電影是最被诟病人物扁平化的,你可以塑造全新的價值體系,卻不能讓角色隻擁有一張臉譜。在正義聯盟中,真正完整的人物其實隻有鋼骨。其他展現人物心理性格的片段也有,但太過薄弱,立不起一個人。

對于這類電影,特效永遠是不缺的。也許把故事講好,少些特效場面,反而會令特效更加出彩。

PS DC也開始留彩蛋了,火星獵人,不義聯盟,多時間線(話說為什麼是老爺夢到,不是應該是鋼骨窺見了可能的一敗塗地場面(與複聯二異曲同工)),紮克施耐德版起碼讓我更期待未來的DC電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