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

圖片發自簡書App
《後來的我們》在預告時打的很是火熱,但是自從上映之後大家說的最多的就是三觀不正,還有退票風波。
那麼請問三觀是什麼?總之,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一部電影出來之後,電影的評論成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那些說三觀不正的人,是不是真的沒有經曆過遺憾,而電影隻是個劇情,何必做那些過多的批判。
去年剛開始我以為電影已經上映了,沒想到是28号上映,于是就去看了首映。
電影的開頭是以好久不見的形式開頭的,接着又以回憶上演的情節,最後又回到現在,就好像是寫文章很老套的手法,像總-分-總、又好像是總-分-總-分。
一個人能選擇你最窮的時候跟着你吃苦,那絕對是愛你的,但是不要迷失自己
在林見清最失意困難的時候,方小曉跟着他一起吃苦日子,在合租的單間裡過着吃泡面的生活,跟現在的自己好像。
但是林見清一直以為小曉要嫁個北京人,要有大房子,所以就在這段時期他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将要幹什麼能給小曉想要的生活。
後來林見清有了錢買了房子,他還是沒有挽留住小曉。就像小曉說的:“她已經不是原來的她了。”
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
其實我也無數次幻想過與他再次相見會是什麼樣的場景,殊不知那時候的自己還不知道有些人已經是這輩子最後一次的相見,連一次好好的再見都沒來得及說。
至少看完這個電影就當做是遇見了吧,已經說了再見。
信的前面都是鋪墊,到小曉看林父寫的那封信的時候,在影院的我眼淚止不住的往下流,就好像周圍的人都不複存在一樣,為什麼哭?
可能前面的劇情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可是我在此處還看到了最平凡樸實的感情,那就是親情,是家人,是無論什麼時候都是我們最堅強的後盾,随着我們慢慢長大,爸爸媽媽的漸漸變老,他們也更需要我們的陪伴。
而我們總是每天為了生活不停地忙碌着,空閑的時候也要關心一下自己的父母,因為他們除了我們再無其他。
在電影結束亮燈的那刻,我看見一個男生在擦眼淚,我想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為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吧!
就好比我吧,看到電影裡有這樣一個細節就是林父不會開關電視,而林見清教了幾次就特别不耐煩,還是小曉耐心的教林父的,這就為後面的那封信做了一個鋪墊。
看到這讓我想到我對自己的爸媽,比如教他們玩微信也會很沒有耐心,于是看到這很讓自己後悔,父母老了,也許再也不能為我們遮風擋雨,但是我們永遠是他們的孩子。
林父永遠記着粘豆包,即使自己的眼睛有毛病也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小城市,這些情節不就是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嘛,其實這樣說來,這也算是另外一種遺憾吧!
事物都是有雙面性的,有好就會有壞,那我們為什麼不往好的方面去學習。
首先,這部電影就是以演繹的方式告訴我們錯過是多麼的遺憾,而不是說前任有多麼的好,更不是緬懷前任,而是讓現在在我們身邊的彼此都好好珍惜、更加珍惜。
其次,因為一部電影你的對象就沒有了,說明這部電影看的還是挺值得的。
很多人又會說再也不相信愛情了,沒經曆過你怎麼知道。
最後,還有就是你怎麼知道他的妻子心裡有沒有放不下的那個人呢?
很多人也是非常喜歡看評論再去看電影,這樣你就會有了一個框架,看電影自然也就會跟風倒。
還有的人看完評論就決定不去看了,還得發個朋友圈說這樣三觀不正,做一個三觀正的一個好孩子,就好像是梨酸不酸你得親自品嘗,而不是一味地聽别人說。
裝什麼好孩子,現實每天都在上演,願你做最真實的自己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