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地瓜
因為冬天裡最愛吃的就是
冰糖葫蘆、烤地瓜、關東煮
其他兩個不好聽
所以我叫地瓜
一個普通的
愛看電影愛評論愛胡說
更把電影當未來事業的
鹹魚
我是地瓜 不要“考”(烤)我 聽我“胡”(糊)說就好
你可以不喜歡我
但不可以随便攻擊我
當然了
你攻擊我我也不一定看到
歡迎和我一起讨論一起觀影
我是地瓜
和我一起 胡說叭!
我的2019年度最佳觀影!!!

翻拍2015年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劇情大量保留,難得的是案件的很多細節和細小線索也被完整保留。加入陳思成自己的改編的同時融合了些許日韓元素風格,可以看出有點東野圭吾的文本感。
劇情其實很簡單,就是父親為保護女兒而與警察展開一場鬥智鬥勇的較量。看過一千部電影的父親與偵破一千個案件的警察。父愛如山,擋住一切不幸;母愛如水,一切不可阻擋。
電影的開頭,簡潔明了的為所有人物性格,身份,地位做了介紹和鋪墊。而事件的開始,就是平平和素察共同參加的夏令營。夏令營中,老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很久以前,國王老來得子,但這個孩子被巫師預言長大後會弑父奪位,于是國王狠心将幼小的王子棄之荒野,想讓他自生自滅,沒想到一個路過的農夫救了他,并将他撫養長大,王子長大後領導了一場反動,推翻了國王的統治并殺死了他,得知真相的他十分憤怒,一怒之下又殺死了扶養他的農夫。事後他又十分悔恨,他向大師請教該如何彌補。大師告訴他,隻有建一個連鴿子都無法飛到的塔,才能減輕罪孽。于是他就修建了這座忏悔塔,日日忏悔,來減輕他的罪孽。”
此時話音剛落,忏悔塔鐘聲敲響,鏡頭推到塔頂,放大,一群鴿子環繞,卻無法到達。故事,就在這座塔下展開。較量,也在故事中緩緩突出。

劇中其實有兩種“較量”。平民百姓vs有勢權貴;父愛vs法律。
先說說第一對較量。在電影中,一上來就是警察欺壓百姓,百姓隻是敢怒不敢言。影片中這一點反複出現,坤泰向百姓收取所謂“私了費用”時,維傑交保護費時,坤泰被匿名舉報後來動手打舉報人憤怒之下舉起槍想殺人時。以及片中很多小細節都透露出警察平日有多麼仗勢欺人,甚至片中明明平平才是受害人,但就因為誤殺的是警察局局長的兒子,馬維傑連報警都不敢。為什麼?因為他怕!不是怕坐牢!而是怕連坐牢的機會都沒有!因為這是警察局局長的兒子!
兒子失蹤,拉蘊利用自己職位之便,動用全警局的資源找兒子,随便就把馬維傑一家抓回警局審訊并施以暴力,帶領一衆警察抛刨祖墳,不管不顧百姓憤怒。這不是有權有勢的大人物與平民之間的較量是什麼?而社會底層的人,往往都是敢怒不敢言,并且影片中一句話很好揭示了這一點。
“羊隻要有草吃就夠了,根本就不在意誰在它們身上薅多少羊毛。”

在這裡,又不得不提一下片中反複出現的“羊”。羊在影片中一共出現了四次,算是個重要的線索和暗示,貫穿全片。影片英文名“sheep without a shepherd”直譯過來就是沒有牧羊人的羊。
試想一下,沒有牧羊人的羊代表什麼?就是沒有法律保護的百姓,隻能任由警察欺壓而無力反抗。羊,在佛教中代表愚蠢的凡人,在基督教中代表替罪。影片中,李平在上課時,老師講到“羊這種動物視力很不好,所以隻要脫離了群體,單獨行動就很可能被殺掉”。
我想,在這裡就暗指未完全成長的青少年。而替罪這一含義也反複體現,當馬維傑為朋友打抱不平情急之下踢了坤泰一腳,而坤泰怒火中燒舉起槍馬上就要開槍但被人攔下最後隻能打死一隻羊時,替罪的含義展露無遺。
最後片中出現了活羊,意味着什麼?意味着它沒有替罪!就代表着終将有人死亡!而死亡的人就是馬維傑。即使最後,也鬥不過有勢力的警察局局長,政府議員,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和素察一樣被活埋。

再來說一下第二對較量。法律與父愛。父愛偉大麼?當然偉大!片中馬維傑到寺廟三次,第一次布施,大師收下後賜予他健康快樂,第二次布施,大師隻是搖搖頭,并沒有收下,并說道“善惡皆有果”,第三次,與素察父母見面,他隻說了一句“我是個沒用的人,但如果有人要傷害我的家人,我會用盡一切辦法保護她們”影片最後的一段采訪,很多人都說馬維傑應該無罪釋放。大家都知道了真相。大家都不相信法律了。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繞回去,還是權貴大過法,但真的能大過法麼?答案就是不可能。

再看看演員,這個劇本真的太适合肖央了。沉穩的父愛和對于女兒的心疼,對這個家的責任,丈夫的擔當,他表現的淋漓盡緻。
譚卓與陳沖,兩位截然不同的母親,一個是溫婉賢淑的家庭主婦,一個是殺伐決絕的警局局長。不同的處境。同樣的母愛。同台飙戲的感覺真的讓人歎為觀止。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詞就是“有些孩子是孩子,有些孩子是禽獸”。陳沖的眼神非常精準。讓人一眼就不寒而栗。
蒙太奇的展現手法讓這部電影碎片化又節奏緊湊。最後的雨夜應該是緻敬《肖申克的救贖》。最後的采訪,馬維傑到底是不是個好人。最後一個鏡頭,隻一個眼神就夠了,此刻任何台詞都是多餘。

最後,我不免想起多年前很喜歡的一部電影。就用它作為這個影評的結尾吧。
《全民目擊》最後用一個故事揭示了主題和真相。故事是這樣的。
傳說龍背牆不是一面牆,而是一座山。遠古的南海龍王老來得子,所以對小龍王寵愛有加,但小龍王淘氣任性,到處惹禍。
直到有一天,他真的闖出了大禍,失手燒掉了天庭神龛,慌亂中的小龍王回到家裡,天庭自然不會放過他,南海龍王為了救兒子,他冒替小龍王,趴在盤龍山下,接受雷電的擊打。
眼看父親被燒的遍體鱗傷,奄奄一息,小龍王悔恨愧疚,他一下沖出來,要承擔這個懲罰,龍王為了阻止兒子,便一頭撞向身旁的金剛壁,當場死去。
“養不教,父之過”,南海龍王認為自己死得其所,死後,他的屍體便化作龍背山,經過這場災難之後,小龍王幡然醒悟,終生恪守本分,與人為善。
後人将龍背山改稱為龍背牆,是因為這面牆,擋住了小龍王所有的罪行,故此,後人稱為龍背牆。

電影《誤殺》最後的馬維傑也同樣擔下所有罪行,并告訴自己的女兒,他有多麼愛她。最後的結尾,用馬維傑的一段獨白結束。
“爸爸是個沒什麼用的男人,但遇到事情一定會擋在你們身前。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你和我漸漸有些疏遠,你不再像小時候一樣信任我,沒想到我們之間竟是以這樣的方式重新獲得信任。未來的你會是一個勇敢的你,希望你不論面對什麼,都有一顆勇敢的心,不再恐懼。”
你很難想到一個隻有小學四年級文化水平的人能這麼完美的掩蓋所有罪行,但你一定不難想到一個父親為保護女兒而奮不顧身所做的一切。
所以父愛是真的很偉大的,地瓜的爸爸也常常通過帶地瓜到處品鑒美食(胡吃海塞),才造就了如今十分挑剔(還依然減不下去肥)的地瓜。我很感激我的爸爸,他是偉大的也是胃大的,好了不胡說了,不過既然說到了吃,下一期不如從美食角度分析一下電影吧!嘻嘻,我是地瓜,就是愛胡說,跟我一起愉快的胡說叭!
記得去“采尺書廬”找我哦!

文字來源:地瓜
圖片來源:網絡
本期責編:艫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