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因為性格中的執拗和古怪,大多時候的我都不喜歡絕大數人熱衷于追捧的人與事。我理想中的喜歡是那種時常湧現在心頭的“隻屬于我”的小小占有欲和因這份占有欲帶來的種種歡喜。就像這次去看電影《别告訴她》一樣,完完全全的小衆路線,沒有知名導演和演員的加持,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沒有刻意表現的宏大主題,卻出人意料的觸動人心。
因奶奶生病從天南海北團聚的一大家子人,每個人都像是生活中我們的真實寫照。我們也許是被美國獨立自由理念深深影響,下意識排斥家庭羁絆的碧莉父母;也許是會因計較生活雞毛蒜皮的小事而鬥嘴的兩家妯娌;也許是清醒獨立、柔軟脆弱、外冷内熱的碧莉;也許是強忍心酸與苦楚、小心謹慎的堂弟浩浩;也許是靜默陪伴、悉心守護一切的奶奶的老伴和妹妹。我們在一生中變換着不同的身份,承擔着不同的責任,卻在某一刻維護着同一個秘密,擁有着同一份苦楚。縱使時光的洪流将我們沖散,可家就在那裡,感情就在那裡,我們從未放開彼此的手。
能打動人的從來都是細節。片中微小而溫暖的幾個瞬間,十分令人動容。愛,大概是耳聾又忘事的老伴每天為奶奶打來的洗腳水;是長期分離、已然陌生的家人們為保守秘密并肩的努力;是獨立倔強的碧莉拒絕接受父母的經濟幫助卻含着眼淚接下的奶奶的紅包;是奶奶為孫子認真仔細籌辦婚禮事宜;是奶奶洋洋自得看着其實已經被“做過手腳”的檢查報告告訴大家的那句“都說了我沒事!”;是奶奶在孫女一家回美國前不顧腿疼硬相陪下樓,揮手目送他們離開的不舍。
小時候覺得愛一個人,就是成天把“我愛你”挂在嘴邊;而長大後卻覺得愛一個人是那雙想觸碰又收回的手,是知道病情後的那句“别告訴她”。
世界那麼大,前路那麼遠,我們走着走着就忘了自己為何出發,又要去向何處。太多的壓力,太多的誘惑,太多的迷茫,太多的孤獨,心總是灰了又灰。我們越來越不敢相信純粹,不敢相信美好,不敢相信愛,我們的真心片片凋零,我們的靈魂無處安放,我們漸漸被生活變得面目全非,離最初的自己越來越遠。
可我們處身于世界之中、社會之中,如同茫茫人海中的任何一個,該經曆的都要經曆,該成長的也都要成長,那些煎熬和痛苦要自己扛,那些很黑的路要自己走,隻是不要忘記,總有一個人,始終站在離你不遠的地方默默凝望,正因為她的存在,你才知道一個人不用時刻緊繃,時刻僞裝,時刻優秀也可以得到呵護,得到寵愛。當你累了,依然是那張慈祥的笑臉,她對你說“孩子啊,一切都會變好。”
我想,電影的結局,碧莉終于學會與生活也與自己和解,我希望我們也可以慢慢試着更好的與世界共處,認真的生活,溫柔的去愛,在自己的世界裡閃閃發光。
文/意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