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說

圖片發自簡書App
電視劇《少年派》正在熱播,
四個孩子、四個家庭、四位媽媽,四種教育方式,就像擺在我們面前的四面鏡子。
在家庭生活中,一個人往往很難看清自己的樣子,可這部劇,會讓你在劇中多多少少找到自己的影子。
劇中,林妙妙的媽媽王勝男,錢三一的媽媽裴音,令人印象深刻。
01
林妙妙,個性開朗,心地善良。
她的媽媽王勝男。對女兒就像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性格火辣,直言快語,在家說一不二。
有時,兇起女兒來,句句紮心。難怪女兒委屈的哭着問爸爸:“她是不是我親媽呀!”
可以說,王勝男的角色最有代表性。因為從她身上,折射出了許多媽媽恨鐵不成鋼一樣,焦急粗暴的樣子。
王勝男是大學裡的體育老師,每天上班代課,下班照顧女兒,就是她生活的全部。
就像女兒林妙妙對她說的:“媽,你能不能有點自己的業餘愛好,像爸爸那樣,沒事兒時畫畫畫,分散一下精力,不要每天隻盯着我。”
可媽媽卻對女兒說:“媽的愛好就是你。”
結果,女兒高中住校,王勝男和愛人送女兒報道回家後,完全沒有了像打雞血一樣的“戰鬥力”。
她坐卧不安,挂念着女兒,擔心這個、擔心那個。
甚至,下班回家呆坐在沙發上,連飯都忘記做。愛人回家後,下點面條了事。
在廚房,望着地上的垃圾袋,幹幹淨淨,啥也沒有。連她自己都驚訝的說:“孩子不在家都沒垃圾了,一個孩子咋能制造那麼多垃圾呢。”
是啊,這不正是許多家庭,在孩子離開爸媽後的真實寫照嗎?
孩子在家時,垃圾桶裡每天滿滿的垃圾,不僅是家的溫暖和愛制造出來的,更是一個家庭熱火朝天過日子的必然産物。

圖片發自簡書App
性格開朗、心地善良的林妙妙,在她媽媽看來,除了吃和玩是她的主場,其它的都是客場
02
曾記得,我朋友的孩子上大學後,下班回家的路上,愛人說:“冰箱裡沒有肉了,去市場買點肉吧。”
朋友說:“還吃什麼肉啊,整點素菜就行。”
愛人說:“孩子不在家都不讓吃肉了嘛。”
第二天,聽朋友講來,大家笑地都樂開了花。
其實,這并不是個别現象,孩子上大學離開家以後,估計許多家庭,都會經曆這樣一段,在内心和精神上,都深感沒着沒落的過程。
父母與孩子,十幾年相依相伴。随着兒女一天天長大,緊張的節奏一天緊似一天。
孩子進入大學校園,離開了家,離開的爸媽,放飛了自我。
可對父母來說,他們常年生活的快節奏,好比緊繃的那根弦,一下放松下來,總會有些不适應。
我們家也一樣。
兒子讀高中時,最傷腦子的,就是下一頓飯吃什麼。
那時,每天晚上臨睡前,“明天吃什麼?”就是一句“晚安”問候語。
後來,兒子上大學離家千裡。刹那間,“明天吃什麼”,再也不是臨睡前的問候語了。
就像《少年派》中,林妙妙住校後,爸爸林大為說的那樣:“孩子在家時,吃啥有啥,孩子不在家,有啥吃啥。”
想必,為人父母者,大都有過這樣熟悉又相似的感受吧。

圖片發自簡書App
林妙妙的媽媽王勝男
03
劇中,錢三一是學校花大價錢買來的區中考狀元。
不但減免高中三年的學費,還為家裡掙得了幾十萬元(劇中說,是五十萬元,好驚人!)的獎勵。
陽光帥氣的錢三一,就是許多家長嘴裡,無可挑剔的“别人家的孩子”。
對自家孩子來說,家長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就是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
就像劇中林妙妙說錢三一那樣:“這種人,就是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專門挑撥親子關系,打擊自家孩子積極性。這種人就是人民的公敵,應該判刑。”
哈哈哈哈哈哈,好可愛的林妙妙。
錢三一的媽媽裴音是大家閨秀,言行舉止不失優雅和溫和。
從錢三一記事起,他的父母就感情不和。因為三一的爺爺和外公是世交,也許,裴音夫婦的婚姻,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最終,還是以離婚收場。
錢三一是裴音一手培養帶大的。
高中時,為了孩子,裴音暫時放下事業,租房陪讀,對兒子呵護有加。
每天清晨,裴音總是穿着優雅得體,打扮精緻有序。
早餐備好後,她開啟音響,放上唱片。優美的輕音樂環繞屋内,輕松舒緩的節奏,就是兒子每天清晨的叫醒音樂。
回想我兒子小時候,每天清晨也有鬧鐘發出的叫醒音樂,可那音樂堪比瘋狂交響曲。就這節奏,都很難叫醒睡意朦胧的兒子。
錢三一起床後,裴音總是把溫開水放在床頭,現榨的新鮮果汁、現磨的新鮮豆漿,面包果醬一一擺放在餐桌上。
合着優美的旋律,母子兩人相對而坐,彬彬有禮。那畫面就像一幅美麗的景,溫馨甜蜜。

圖片發自簡書App
錢三一的媽媽裴音
04
看看三一的媽媽,再回想一下自己,真是自愧不如。
難怪錢三一能成為狀元,并且,在進入高中後,每次周考月考,總是以高于第二名30分左右的成績穩居第一。
不能否認,孩子的基因好是一方面,在父母感情不和的原生家庭中,裴音給兒子營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圍,更是不可忽略的一面。
對于家長來說,《少年派》值得一看。
它會帶你走進孩子青春的世界,了解孩子内心的動态。
尤其對家裡處在青春期的孩子,當媽媽的,一定能從劇中四個家庭、四位媽媽的身上,來對照自己,警醒自己。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