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部電視劇《大江大河》,知道有多少人是奔着王凱,楊爍這些流量明星去看的。我不追星,但是相信這部劇一定會成就他倆從流量明星到真正演員的蛻變。

《大江大河》三個男主角三條故事主線象編辮子一樣,既有線索内部的條理,又相互交叉,結構非常清晰。

《大江大河》涉及到的題材非常廣泛,單獨拿出來任何一個都可以展開成為一個弘大的叙事。

值得表揚的是到目前為止,線索不亂主次分明,有的事件虛化成一個背影點到為止,有的是一個鏡頭,有的隻是對話當中的隻言片語就算揭過去了,可以說砍得非常利落。

舉個例子:當時利改稅在當時是一個非常大的讨論話題。很多國營企業利潤不少,又不願意給國家多交稅,所以在辦法出台之前慌忙的把這些利潤用不同的方式分配到職工的手裡,比如福利分房。所以就有了小雷家跟電線廠的三角債沖突,在三角債沖突當中,刻畫了人物群像的同時,也間接導緻了雷東寶故事線的重大事件——宋運萍之死。

利改稅這麼大的一個社會改革措施,在《大江大河》中沒有被安排進王凱飾演的宋運輝的工廠故事線中,而是在市長和電線廠長的對話中用兩句話就交代了。

這個處理方法特别值得寫作的人借鑒——那就是舉重若輕,在設計故事線的時候區分清楚主次,如果事件沒有在主線當中,不管意義多麼重大,要舍得往下砍,實在砍不掉就安排在次要沖突中用次要的方式呈現。

如果還是舍不得這個事件,那就另外寫一個故事,重新開篇好了,不用一篇文章涵蓋全部。

《大江大河》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雷東寶因為獲得計劃外資源被差點被定罪為投機倒把的時候,突然被放出來,背後的原因是一秒鐘的鏡頭——一個關于幹部退休的紅頭文件。

這種處理方式非常好,一秒鐘說明問題,既不輕看觀衆的智商,又不破壞主線的節奏。

我既沒寫過小說,也沒寫過故事,可是看簡書别人寫的故事和小說的時候,會有意識替人家總結得失——吃貨不一定是廚子,但是能夠吃出來飯菜的滋味。

很多作者在表達能力上沒有任何問題,甚至是非常優秀,但是一旦涉及時間跨度很長,内容很多的情況,就模糊了線索,直接按照時間線做成了流水。

《大江大河》不光内容好看,手法更是值得借鑒。

昨天寫了一篇很短的跟代爾夫特藍有關的千字短文,回頭看,跟自己原來設想的内容相差太大了。

原來還打算把這個盤子的來源,用途詳細叙述,并且跟同時期的中國青花瓷作比較,最後這些内容都砍掉了。從讀者的角度來看,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信息是這是荷蘭曾經模仿中國青花瓷的一個痕迹,這就夠了。

總結看電視的心得,與您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