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宮崎駿動畫|風之谷|國粵雙語

搜索關注公衆号:小妖精愛學習

影片《風之谷》(英語:Nausicaä of the Valley of the Wind)改編于宮崎駿的同名漫畫,宮崎駿擔任影片的導演,島本須美、納谷悟朗和松田洋治聯袂獻聲。影片于1984年3月11日在日本上映。

影片講述千年前世界的産業文明達緻巅峰後,經曆一場稱為“火之七日”的戰争而毀于一旦。世界被一種由菌類構成,名叫腐海的新生态體系所掩蓋,隻有巨型昆蟲能夠适應其中,而人類們生活在僅存的小面積土地上,在面對巨型昆蟲和會釋放瘴氣的腐海森林包圍威脅下積極求存的故事。

...

劇情介紹

工業文明的高度發展,卻最終帶來災難,一場為期7天的蟲族毀滅戰争摧毀了人類文明。一千年後,工業文明遺留下來的症結仍在困擾這個星球。帶有強烈毒性的植物組成了令人望而卻步的“腐海”森林,随着時間的推移,腐海有條不紊地向四周蔓延,蠶食周邊世界。在一片腐海森林的旁邊,居住着一群禦風而行的人類。女主角娜烏茜卡和族人依靠海風的力量抵禦着有毒孢子的侵蝕,過着平靜祥和的生活。 

  直到某一天,戰火燒到了這裡。西方強國特洛梅意欲重新建立人類霸權,他們計劃統一周邊諸國,然後向蟲族發起總攻。另一方面,一千年前曾主導摧毀人類的上古怪獸“猛怪”重現人間。毀滅戰争一觸即發,人類的命運将會如何…… 

  本片根據宮崎駿同名漫畫改編,并分獲1985年羅馬奇幻電影節和1985年電影旬報最佳影片獎、1985年每日電影大藤信郎獎。

...

創作起源

宮崎駿在電影導演處女作《魯邦三世:卡裡奧斯特羅之城》以票房慘敗告終後,被貼上了“策劃陳腐”的标簽,之後宮崎駿呈現作品的空白期。直到動漫情報志《Animage》副主編鈴木敏夫的出現,鈴木因《魯邦三世:卡裡奧斯特羅城》相關的一次采訪看出宮崎駿的才能,就提議宮崎駿創作連載漫畫。于是1982年2月,宮崎駿就創作了漫畫版的《風之谷》。而到了1984年,宮崎駿着手于創作《風之谷》的電影版

...

創作靈感

發表于1971年的作品美國漫畫《拉烏夫》(Rowlf)中,“背負着小國命運的公主”成為《風之谷》的創作啟示。娜烏西卡的形象來源,則是日本古典文學《堤中納·言物語》中的“愛蟲姬君”。名字則取自希臘叙事詩《奧德賽》中的公主“Ναυσικ”。腐海與人類的關系,則是受日本植物學家中尾佐助的《照葉樹林文化論》(從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到日本本州南部地區的農耕文化學說著作)影響。

“風之谷”在現實世界,宮崎駿認為是“中亞幹燥地帶”,“腐海”的現實原型來源于克裡米亞半島的錫瓦什海(又稱腐臭之海,腐海,懶海)。但與“風之谷”最相似的現實場則是澳大利亞的奧爾加山。

...

人文哲思

宮崎駿在少年時代曾被《麥克白》中一句台詞“森林在移動”,引發了極為深遠的想象,并誕生了“操控植物”的想法,後來就演變成為《風之谷》中的“腐海”。故事的開篇就提出了自然與科技對立的構想,而後半部分轉變為世界淨化,這種轉變來自于南斯拉夫内戰對宮崎駿的影響:“所謂戰争,看似是正義的行為,可一旦開始了,無論怎樣的戰争都會變得糜爛”。這也是在《風之谷》故事結尾所反映的内容。

...

影評

大師的第一部作品總是這樣驚豔。雖然結尾有點俗而且女主太白蓮花,但是最愛宮崎駿片子裡勇敢堅強善良的女性形象,讓現在的商業大片都感到羞愧。“反派”都是有自己信仰的立體的人,而不是為了壞而壞。真正作惡的還是人類自己。

相當和諧的主題和世界觀,經濟與環境的矛盾、保護與破壞的沖突,人類将會走向什麼未來?世界末日來臨之前,大自然的綠色仍舊在為地球付出,為人類服務。當娜烏西卡公主在黃金色的草原上時,我感動死了...久石讓的配樂部部很贊。

往期精彩文章:

豆瓣TOP250|NO8|辛德勒的名單

新上映動漫|萬界春秋已更新

騰訊熱播動漫|鬥羅大陸已更新

熱門動漫|妖神記已更新

騰訊熱播動漫|武庚紀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