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茉莉的最後一天》講述了一個16歲女孩茉莉,從小到大就被媽媽當成學習機器,不被媽媽理解,她愛好寫小說,想要考文學系,媽媽卻斥責道:“你報文學系有什麼出息,讓我和你爸的臉往哪擱啊?”媽媽對她的各種“強制要求”,導緻茉莉逐漸發展出畸形的性格,開始自殘,直到最後跳樓自殺。

...

茉莉的媽媽不明白為什麼茉莉會如此痛苦,她那麼愛她,又在她身上付出了那麼多心血,為了她放棄了當教授的機會。她一味的給予茉莉她覺得好的東西,可這些對茉莉來說确實痛苦的愛。

在現實中,“以愛之名,束縛你的人生”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父母總是希望盡其所能,把最好的留給孩子。而孩子,年幼時不敢爆發,等到長大了,又不忍爆發。

一般來說,造成控制欲強的父母一般是由三種情況造成的。

一是原生家庭環境,父母離婚、家暴、家庭不和諧等等原生家庭的不幸都有可能導緻控制欲極強的父母出現,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承受自己曾經走過的苦難,極力避免子女走上相同的道路。

二是因為家庭原因而放棄某些外部優勢,例如片中的茉莉媽媽,海歸碩士放棄成為教授的機會,相夫教子,當來自各方的壓力聚集在一起時,就很容易出現控制欲極強的父母。身邊有不少“媽寶”的母親都是家庭主婦,孩子就成為了他們生活中前進的唯一動力。

三是獨生子女家庭中的父母控制欲也會稍強。朋友Amy是家中的獨生女,她一直覺得自己生活于矛盾中。一方面作為獨生女,父母将自己撫養成人不容易,她覺得應該做一個孝順的女兒;另一方面,她又覺得父母對她的管束過于嚴格,讓她有點喘不過氣來,她想要出去尋找的夢想,父母卻希望她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看着白發悄悄爬上父母的頭上,有些話,到了嘴邊又咽了下去。

大學畢業後,Amy的媽媽特意跑到千裡之外将Amy接回了家裡,讓她在家考公務員、考老師,隻要是“鐵飯碗”,都可以,可是Amy想出去工作,去尋找自己的夢想。爸爸有次問Amy,你到底想要什麼工作。Amy默默的吐槽了一句,我說出來有用嗎?還不是你們想怎麼樣就得怎麼樣。

Amy說,看着茉莉站在陽台上哭着說:“反正也沒人愛我,可悲又沒人愛的茉莉,再見!”她感受到了滿屏的悲哀,曾幾何時,Amy也有過這樣的想法,慶幸,隻是想法。

故事的最後,茉莉的媽媽借助新科技進入茉莉最後一天的意識中。由此,她也看到了女兒眼中自己的另一番模樣。她突然恍悟:茉莉是自殺的,而自己是那個害死她的兇手。茉莉看到最愛的媽媽那麼痛苦,她哭着感謝媽媽終于諒解自己,也為自己的自殺向媽媽道歉:“對不起,媽媽,我已經死了。”但是在現實中,活着的人無法知曉死去人的心思,死去的人也沒有複活的機會。

期待,在未來的日子裡,茉莉的媽媽對妹妹可莉的教育方式有所改變,可莉能夠自由的追逐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