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電影多了,難免有些麻木。
很久沒遇見那種,随便看一眼就充滿欲望的電影了。
但這部第一眼看就決定寫。
更欣喜的是,它還是部國産片。
《殺瓜》

你可以說它是“傻瓜”的諧音,也可以說它是“切西瓜”的動作。
“殺瓜”從頭到尾貫穿影片,并且一語雙關。
老陳是個瓜農,“殺瓜”是再平常不過的事,
同時,他老實本分,甚至有些迂腐,
也的确是個“傻瓜”。
這年三伏天,西瓜成熟後,
他在路邊搭了個涼棚,看着西瓜地,賣西瓜。

西瓜能解渴,也能頂餓,
加上媳婦送的面條饅頭,吃得不好,但也餓不着,
他挺知足。
隻求今年西瓜可以賣得好一點,
這樣兒子打電話要錢,自己也就有了底氣。
但不知是什麼原因,有很多西瓜都長裂了口。
裂口的瓜賣不得,老陳就自己吃。

媳婦來送飯,村長來買瓜,都是要殺好的。
影片改編自同名小說《殺瓜》,
文章裡的村長常來拿瓜,永遠打白條。
影片做了修改,把村長描寫成還算“廉潔”的形象。
政府人物上導演并沒有重墨,
反而加大了老陳自身的掙紮與反抗色彩。

一開始,老陳就是一個靠天吃飯的農民,
老實巴交的種瓜,聽政府的話。
聽聞别的省份發生地震,
村裡組織捐款,就算家裡窮得叮當響,
他也讓媳婦響應政府号召,帶頭捐款。
村裡的模範夫妻,模範家庭年年都是他們。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村長特别喜歡他,常來找他喝酒。

村長從鄉上買了個紅本本,
覺得上面說的非常有道理,來找他分享。
紅本本上的道理,第一句就把人蓋懵了。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三綱五常”讓村長十分認可。
還說如果所有人都遵守這些,那村民們就不會動不動就上訪,就聯名告狀,這也就好管了。
還順道把老陳也表揚一頓。
老陳說自己的“聽話”是祖傳的,他父親就這樣教導他的。



村長很高興,把紅本本送給老陳,讓他加以學習。
影片把原文村長的“打白條”,改成了“接地氣”,
的确是減弱了戲劇沖突。
這麼做也是因為導演把更精彩的,放在了之後的情節。
在“殺人犯買瓜”這一環節中,原文表現的很平常,
因為文章的主要沖突在“村長”。
但影片正好反過來,
把“殺人犯買瓜”作為影片主要沖突點。

如果按照原文,頂多判個“底層人民反抗意識覺醒”。
但導演通過改變重點和加入元素,
讓“反抗”縱向延伸了一個深度。
由于經費的問題,拍攝隻花了十三天,
屬于“低成本”。

所以,加入了“三綱五常”“野生西瓜”《一隻特立獨行的豬》等内容,也進一步豐富了影片内核。
一開始摩托男來買瓜,老陳并不知道他身上有案子。
男人也不砍價,
買過瓜後他說自己趕了一夜路,
希望老陳能讓他在涼棚裡睡一覺。

在他睡醒後,和老陳聊閑天。
老陳見他是個文化人,
就拿出了村長給自己的小紅本,希望他能給講講。
還是三綱五常,但是後面又加上一句:
夫為妻綱,夫不正,妻可改嫁,妻為夫助,妻不賢,夫則休之。
我查了下,後者出自《封神演義》,
可見“三綱”的正确理解不是上位者對下位者的約束,而是表率。
放在當今,依然适用。




對于隻知道上半截的古語,
突然想起了: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對于“無後”的觀點也分為兩種:
“沒有後代”和“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
經過男人的解釋,老陳恍然大悟,
原來三綱五常不是官對民的壓迫,而是官為民做表率。
男人還和老陳說起了不會裂口的野生西瓜,
野生瓜雖然個頭不大也不甜,但隻要結出來就不會裂。


相反地,
人工西瓜是人為幹涉種植的,為又大又甜,瓜農得精心伺候。
規矩要求多了,毛病也就多了。

在沒人管的時候,動植物都過得很好。
但人來了,牛就負責耕地,豬就負責長肉。


男人說之前自己種瓜也養豬,
他養的一頭肉豬又黑又瘦,栅欄攔不住它,它總是到處閑逛。
不專心長肉,反而會模仿各種聲音,村人笑它不正經。



故事沒講完,男人匆匆付錢趕路,
他走後老陳才發現他把一百塊錢掉在了地上。
于是老陳丢下瓜攤,去追人還錢,
在看着男人跑遠後,他無功而返。

也正是這時,一輛失控的汽車撞塌了他的瓜棚。
車主賠了錢離去,老陳拿着錢不住說萬幸,
要不是那一百塊,自己可能已經歸西。
那個男人的錢是恩人,男人是救命的恩人。

接着警察沿路追來,詢問男人下落,
老陳就說了他的去向。
還想讓警察把錢還他,并謝謝他救命,警察也沒理會。

後來男人被抓歸案,老陳成了舉報有功之人,
鄉裡縣裡都來了領導發獎勵金,村長也跟着沾光。
在老陳眼裡,
那個男人不是壞人,自己也沒舉報,隻是給警察指路。

獎勵金讓他心裡很别扭,像是背叛了什麼似的。
他良心不安,把獎勵金捐給了災區,村長臉上笑開了花。

通過報紙他知道,
男人在選村長時,沒有投村長的票,被村長記恨,處處欺負他。
他曾到鄉政府上訪過,
政府沒管不說,村長還找人把他痛揍了一頓。
在繼續欺壓與上訪無果後,他選擇了反抗。
老陳看着自家的瓜地,
想着自己村裡的人和事,和妻子講起了“野生西瓜”和“人工西瓜”。
反抗意識逐漸萌生。
他說自己就是人工的,雖光榮安穩,但受制于各種規矩下。
那個男人是野生的瓜,雖個小不甜,但永不妥協,絕不裂口。

影片和原文都沒有過多描寫老陳的心理活動,
影片裡他總是一個人在瓜棚待着。
和他的“西瓜人”聊天說話,說天氣聊收成。
我想他是太寂寞了,也是太順從了。

老陳接受電視台采訪時,白襯衣配農忙褲,
不知道說什麼就說村長教的“感謝黨感謝政府”,頗為滑稽。
帶着黑色幽默,透着世态炎涼,
笑着笑着就笑不出來了。

老陳可能是中國廣大農民的縮影,
他們靠天吃飯,安分守己,想憑聽話少些艱難。
就像田裡的西瓜,
受人挑選擺弄,再怎麼圓潤不惹事,也終是口中食。
老陳知道自己的處境,可也無奈于現實,
想老實安分一輩子,但不想做殺瓜的傻瓜。

棱角會随着閱曆不斷被磨平,年紀越大越想安穩。
人生是一個從“野生瓜”到“人工瓜”的過程,
不本分就會被人笑話,就像那頭豬。
最後,我們會不會都變成老陳?
想到這裡有點傷心,也隻得一聲無奈的歎息。
這世上,傻瓜是誰,殺傻瓜的又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