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比起徐峥在《我和我的祖國》中讨巧的小品式作品而言,陳可辛導演這部匠氣十足、工穩到叫人膩煩的長片,更像是一部能承載所謂“女排精神”的電影。然而,在我看來,影片始終沒能出離主旋律題材的固有模式。更何況在如今這樣一個國際形勢微妙的節點,不得不讓人往排球運動之外的方向聯想。題材本身又帶來了諸多束縛:郎平個人的成長、轉型、蛻變,八〇年代女排奪冠曆程以迄今天後來者的繼承,等等等等。還要貼合主旋律,我的天呐,想想就叫人頭大。所以幹脆就連導演本人,也沒想清楚自己究竟要表達什麼,盡管他走出了舒适區,盡管他拿出了幾分誠意。
《奪冠》這部電影,給我的感受是:進電影院前,我沒抱任何期望。看完電影,果然沒辜負我的期望。當然,這也不全都是電影的問題,一部分原因也賴我。
我是一個完全缺乏奮鬥精神的人。這樣說,似乎不太好,有很強的自我否定意味,好像我是一個怠惰的懶漢。所以呢,請讓我重新表述一下我的自視:我是一個喪失勝負心到不應該程度、竭力避免非自願地折磨自己的人,一個随性随便的人。我喜歡獨處,畏怯人多的場合,很難信任團隊合作。更糟糕的是,我是個不常運動的人,一個對體育了解無多的人,女排自不必說了。再加上對于民族精神、賽事榮譽總抱持懷疑态度,如“為國争光”之類口号難以打動我心,引起些許共鳴。
你不難看出,我是一個多麼難以融入到這部電影語境中的人。不過呢,看完之後,還是帶給我一些我覺得有價值的思考。
首先是關于“運動員”和“體育人”(請原諒我用了這麼一個怪說法)的身份,二者區别何在?正如我們為什麼有“歌手”“音樂人”的分辨,我看并不隻因為是否參與到詞曲創作中去,而是看此人是否形成了與之相應的成熟“職業精神”。這裡的職業不是謀生差事,而是一種“技”,以及技能之上的東西。是什麼呢?《庖丁解牛》說,“吾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說得通俗點兒,是:有沒有“靈魂”。其實這也關系到影片的最大主題(至少在我看來),那就是:什麼是女排精神?
這也是我覺得導演陳可辛自己沒能想透、也沒法親身領會的東西。也正因如此,他隻好借黃渤飾演的陳忠和之口,操着鄉音指頭戳着胸脯子說半天“那個東西”“這個東西”,搞得跟和尚參禅一樣,跟道童悟道一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道可道非常道”。這很不好,會容易讓後人誤會是安裝心髒搭橋。
要我說,女排精神,是體育人的精神,而非運動員的精神。《奪冠》中這些形象,哪個是“體育人”呢?要我說,隻有郎平。雖然此前我早知道郎平是誰,知道她是一位傑出的運動員,知道她代言過鈣爾奇,但是對于那一代人的青蔥歲月、體育生涯,輝煌與汗淚,我毫無了解。但鞏俐老師既克制又有說服力的表演,能讓我感受到“鐵榔頭”身上那股勁兒:堅韌亦柔情,既拼死命絕不服輸,又講道理有人情味。全面唯一瀕近我淚點阈值的,是出自她口中的那句:過去的包袱由我們這代人來背,你們應該打出自己的排球。
什麼意思呢?我的理解是,今天的年輕人,理應有更多個人的自由和選擇餘地,而不是一味妥協于集體的呼喚。影片中林鹿決意離開球隊,去報考大學,另尋出路,我覺得其實是進步的。如果始終處于被動地投入到一件事業中去,那麼會很難取得什麼成就、做出什麼貢獻。當然不乏有像朱婷這樣,先是由于出身無奈,而後能從中找到意義和樂趣,堅持走下去的人。但無論怎樣最要緊的,還是對個人的尊重。
這也是片中郎平一角和導演在觀念輸出上的難能可貴之處。盡管它看上去像主旋律集體洪流中一段小小插曲,也足以讓我感到短暫且熹微的些微快慰——隻是這麼一想,未免又令我悲哀:這難道不應該是最基本的嗎?
寫到這裡,我對這部影片的态度,逐漸生了一絲遺憾惋惜之心。這是我開初未料到的,或許因為我容易心軟的緣故吧。明明在細節設計上,花了不少心力、人力、财力、物力,卻沒有把握好整體,既不能脫離一貫的叙事套路,又沒能在幽微情節上有所挖掘,甚至連女排隊員們的形象也難稱立體、豐滿。看完後你回頭想想,能記住什麼?夢話裡說“再不拼就來不及了”?剛放話要棄練旋即回返?大年三十除夕夜撲防球?咬牙喊流血不流淚?
創作者撷取素材愈是精心挑擇、仔細編排,最終往往就有設計感,不自然,除非能做到不露痕迹,這很難。我想,面對種種嚴苛要求和積年累月高強度訓練,是個正常人都難免打退堂鼓。這之後呢?如何度過?如何克服?如何回心轉意?這些往往才是真實的,具體的,可感的。要表現運動員賣力拼搏外的一面,恐怕不是年夜飯跟家人包頓餃子那麼簡單。
于我個人而言,我會更樂意看一部《郎平傳》。她是如何從一個運動員,蛻變為一位體育人的?是什麼影響了她的心态?她轉型期發生了什麼?她受邀成為美國隊主教練出于何種思考?她被人指點貶損反映國人哪些心理?她自己怎樣面對?她為了辭退歸國做過多少思想鬥争?她在接管低谷期的女排後緣于何故鎮定自信?太多精彩、有意思的點被略去了,被一筆帶過了,使得後半場情節設計過于具有目的性。連插叙老隊友罹癌謝世,都顯得“動機不純”。
是的,影片的後半段,簡直就是高清精剪的比賽轉播,穿插不鹹不淡的對話和回首往昔。這哪能看出新生代女排的精神成長呢?去老排球館尋根憶苦就汲取前輩經驗了嗎?
不過話說回來,能不能看?能看。不雷人,也不會太難堪,雖然把結果打在标題上,雖然一絲不苟把兩次升旗非常耿直地拍了出來(後一次打電話的細節确實好),可能招緻某些觀衆起立跟唱影響觀影。不過,好看呢?說不上。鞏俐和吳剛兩位老師,人物形象都夠成立。彭昱暢總給我一種憨憨之感,像給揍了一棒的颟顸愣頭青,浮腫着眼袋,說“你赢我我陪你練一輩子”這樣的傻話,倒也說得過去。黃渤老師無論是表演還是口音都比《我和我的祖國》之《前夜》要對味兒得多了,隻是他演的這個角色,老了之後總給我一種神神叨叨的觀感。
并沒能覺出梅林茂先生的配樂裡太多出彩的地方,插入也總是有點突然。不過至少是增分添彩的。比賽鏡頭用小提琴比鋼琴強。
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