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做完了,不願醒來
“你為什麼喜歡看武俠(劇)片?”“因為武俠世界是現實的,跟現實中差不多:在大是大非面前,總有急人所難(奮不顧身)的俠客挺身而出,也有颠倒(混淆是非)黑白的小人亂帶節奏,更有默默看戲的普通人無動于衷;這才更真實,有代入感。”除了呈現方式的不同,其實江湖在本質上與現實并無二緻。
父母那代人就是看金庸的武俠小說長大的,有一種天然的武俠情結;金庸筆下的主角大都是少年,父母雖然是過了少年,成家立業,也有了孩子(就是我),不像過去那樣,有那麼多時間去重溫武俠小說了,但依然愛看武俠片、TVB的武俠劇等改編的傳世經典。這份熱愛與執着自然而然也影響了自己,家人一同觀看,不斷交流,在繼承和傳遞中給了我;這些劇集的問世時間大多都比自己的出生年月要早,算是前輩了。同時這些也作為自己兒時的啟蒙,以“精神食糧”的形式存在于自己的腦海中,形成永恒長久的記憶,不可磨滅。
那時年齡比較小,很容易對事物癡迷;“熬電視”便成為常态,經常是把劇都看完,到播新聞的時間了,這時父母也就開口了,估計也是忍無可忍:“寫作業去!整天淨想着看電視,将來能有什麼出息…”在父母的催促下,自己才依依不舍地從電視機前緩緩離開,不情願地關上電視,接着再放下手裡的遙控器,慢慢回到自己屋,打開燈,拿起筆寫作業;可是寫了一小會兒,腦子就不受控了,注意力也不再集中,思緒跟着一起飛出了屋子,飄向了客廳。不由自主地去回想剛才看的武俠劇的劇情:主角到最後有沒有練成絕世武功?壞人的陰謀有沒有得逞呢?大家冤枉了好人嗎?自己甚至還拿這些問題去問老師,老師要麼是報之以“沒看過”“太忙了,沒時間”的借口,或者“你再想想”之類的托辭,有時還在我誠心誠意、滿懷期待地詢問時偷偷笑我;很長一段時間自己都沒有去找老師請教問題。現在想想,肯定不能全怪老師了,那時候提的問題十分幼稚,想問題太過簡單,思考并不深入;難怪會受這樣的待遇。另外,多虧了自己當時成績還算優秀,就算沉迷電視,父母也不會太責備自己,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陶醉在武俠世界,體會人在江湖的感覺,就好像是睡了個好覺,做了場大夢,還不願醒來。
以83版的《射雕英雄傳》為始,“靖哥哥~蓉兒~”從憨郭靖、俏黃蓉看到“活得潇灑”的令狐沖,去想一下“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與“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追求,以及二者的不同之處;目前來看,由于自身能力所限,本身自己也有點兒散漫,不喜歡被太多東西給束縛住,還是更加向往令狐沖那種“末日狂歡”式的生活:盡管經常會遇到很多暫時無法解決的難事困擾,明知自己可能活不到明天,見不到明天的太陽,幹脆就把每天當成是最後一天來過,這樣反而更珍惜;随着性子,不改本心,潇潇灑灑,在功利浮躁的世界,還能堅守自己内心的追求,超越勝負,毅然做一個隐士,耐住性子,靜下心來,苦練劍法,提升自己,獨孤九劍終成。至于“為國為民”,那應該是更高一點的追求了。
過去常說,TVB的武俠劇是用腦寫劇本,用心做角色,用腳弄布景。大多數的取景都是在香港,由于資金不足、成本不夠,書中無邊的大草原,衆多的河流湖泊等場景,已有的條件并不能完全滿足,在劇中就會經常看到搭建得十分簡單甚至有些簡陋的背景環境,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五毛特效”,無法完全呈現出“江湖”的樣貌;同一場景也經過改造加工,反複使用;比如斷崖,作為一個觸發經典劇情的地點:“主角落下山崖——獲得武功秘笈——習得絕世武功(偶爾也會解鎖隐藏劇情:得到佳人相伴)”這個地方在《神雕俠侶》《天龍八部》等不同的劇中都出現過。在跟朋友一起交流劇集(主要是劇情内容)時也會說到這點,就當是調侃了;非但不會有串戲的感覺,反而會勾起小時候看劇的美好回憶。
除此之外,TVB的制作經費少,成本低,進而轉向人物塑造,着力刻畫人物,就算是反面角色,也一樣能塑造得豐滿立體,在一招一式之間,前因後果交代清楚,細節情節都給拉滿(埋下伏筆、前後對應),行為動機得到解釋,轉變過程合情合理。還有一些本可以成為主角的人,就像楊康、林平之這類悲情人物,他們前後經曆的對比感強烈,角色有血有肉,讓人恨不起來,還為之惋惜。精彩的故事和飽滿的人物一下子就能把人拉進去,代入到劇情裡,跟随主角去經曆,去修煉,去成長,有時會為主角的苦難遭遇而扼腕歎息;也會為主角的奇遇探險而大呼精彩;他笑了,我開心;他流淚,我歎氣。完整的劇情足夠吸引人,人物塑造合情合理,前因後果一目了然,細節伏筆完整豐富,一口氣不停連續看它個好幾集才算是過了把瘾。年少時就入了TVB港台武俠劇這個大坑,轉眼已過數年,還會時常重溫、懷念。演員的演技是沒得說,主角和配角,就算是跑堂的龍套、打醬油的小角色,在他們出場的那一小段少得可憐的時間裡,也能夠看出演技所在。時下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快速興起,也經常能看到一些“影視劇名場面”的相關内容,其中有不少就是TVB武俠劇貢獻出來的:血戰聚賢莊、一見楊過誤終身、琴箫合奏、段譽認妹妹、神仙陣容的武俠群像…一兩個小片段都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那更不必說全劇的整體質量了。再加上符合環境氛圍的配樂,與劇相對應的配套歌曲,更是加深了對劇集的印象;舉個例子,天龍八部的主題曲《難念的經》,多數時候是随主角一同出場:經常被人調侃道“那個男人(喬峰)扛着音響來了…沒有人能在我的BGM裡打敗我”“我練成了降龍十八掌,可還是不會唱‘難念的經’。”熟悉的背景音樂(BGM)一響,意境悠長,快意恩仇或者功成身退的江湖之感一下子就出來了。在港台的文化語境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可以把握作品的精髓,保持敬畏,忠于原著,與金庸原著中的精神保持一緻,而不是脫離原著魔改亂編;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都像是從書中走出來的一樣;拍金庸的武俠小說,可能TVB還是更适合。時隔多年,再次打開,其中的那份情懷與感動,依然是可以打動自己,可能這就是經典的魅力,不會随時間流逝而褪色。
俗話說,嘗過山珍海味之後,便會覺得粗茶淡飯索然無味,難以下咽。看過了有誠意且用心制作的經典作品,平庸讨巧的作品便再難入眼。放眼現在,武俠劇的拍攝制作,在資金方面獲得了較大支持,條件比之前好了太多太多,可是卻看不出有什麼明顯的進步,甚至還可以說是退步了不少,正宗的武俠味兒、江湖氣日漸消散,哪怕是一點兒也留不下。現在有好多自诩為傳統武俠回歸的“現代武俠”,在環境布景方面的确是進步了不少,下了成本,削減年代感,現代感十足;這不就是現代場景嗎?哪裡還有古色古香呢?人物造型也與之前的風格截然不同,精緻的妝容、整齊的發型、白淨的臉蛋,沒有一點能讓人接受;有哪點是走南闖北、風餐露宿、四海為家的遊俠俠客應該具有的?反倒更符合公子爺和大小姐(不谙世事的)的角色形象設定。不說劇情,單看造型的話,代入感近乎于零;一言以蔽之,“出戲”和“跳戲”。以前是演員成就角色,有演技有氣質,為角色服務,氣質要貼合角色特點,融入角色,注入靈魂;為了演好角色也就有了“人戲不分”“為戲成奴”等一些佳話。現在的情況正好是相反的,完全颠倒了:過去,演員挑戰角色的上限(需要什麼特質就去培養這方面的氣質),看看誰演得更出色,優中選優,帶給觀衆的角色自然就是驚喜了;現在,角色匹配演員的下限(這個演員你有什麼),看看誰演得能接受,帶給觀衆的角色自然就是有争議的。
兒時喜歡看武俠,大多是被電視屏幕上刀光劍影的畫面、行雲流水的打鬥(給自己帶來的視覺沖擊與震撼,真實的打擊感)所吸引,那時關注的點無非也是武林秘笈和武功絕招;長大以後漸漸明白,江湖不隻是打打殺殺,人情世故才是江湖。少年意氣、浪漫自由、随性灑脫…這所有的願望,無論有多美好,終歸也隻是一個夢,夢醒了(昔日故人朋友離去後)還是要認清現實,向現實低頭;可在這個夢的前面,以“武俠”二字為其冠名(很多人心中的夢),又不禁讓人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