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自己曾經寫下這麼一段話:“我們思考得太多 感受得太少:比起機器 我們更需要人性、比起精明我們更需要善意和親切、沒有這些品質 人們将會過上暴力迷惘的生活”這也是他《城市之光》的主題。
這部影片最吸引我的是影片對于底層人士的塑造。影片的開頭是代表着“和平與繁榮”的雕像的揭幕儀式。美麗高貴的女士進行了一番發言後,拉下了帷幕,而影片的主人公流浪漢則躺在雕塑下出現在衆人面前。對于一個流浪漢,在寒冷的夜裡,有着幕布為遮蓋的雕塑物是夏爾洛最好的選擇。而當衆人看到他時是一番的指責與奚落,和藹的發言人也沒有給予流浪漢以諒解。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政客們與流浪漢是對立的,他們有不同的生活任務,對于流浪漢而言最重要的是生活,而那些政客們的任務是完美的結束這場揭幕儀式。人民的利益需求被官場的形式主義所掩蓋,下層人士的需求得不到人們的重視,而城市也成為了一個假大空的形象。
随後國歌響起,衆人肅立敬禮以示尊重,被利劍刮住褲子的夏爾洛掙紮努力想要站立,但是他卻掙紮無力,他想直立敬禮,在他的内心裡他覺得自己跟其他公民是無異的,而鶴立雞群的掙紮,則把他和群衆區分開來了,向國歌敬禮是公民對于自己國家的歸屬感的體現,但是他卻辦不到,在這裡暗喻了他是這個國家的邊緣群體,是遭驅逐的對象。但是夏爾洛是一個樂觀者,他雖然無所事事,但他一直以積極的面貌面對生活,他是個内心健康的正常人。
與賣花女的故事是這部電影的一大主線,她們相識與街頭,夏洛爾用僅有的一個銀币買了她的一枝花,繼而開啟了後面的故事。她們的第二次相遇在富豪的家門口,夏爾洛遠遠的看到了賣花女,他做了這樣的一個經典動作,咬手指,這同時也是影片的定格畫面。咬指頭是一種羞澀害羞的表現,在愛情裡,流浪漢有孩童一般的純真。咬手指的時候伴随的是開心的表情,這與影片中流浪漢的一貫神情是不同的,在社會時候的他表情都是不變的甚至于有些呆滞,而在愛情裡他是不一樣的,愛情生命裡的一道光,也正是因為這道光他的生命才有了追求。
夏爾洛與富翁是電影中的另一主線。富翁這一形象的塑造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肯定了影片中小人物形象的正面性。腰纏萬貫,有地位的富豪因為妻子的出走而想要自殺,而一無所有的夏爾洛教他活下去“明天鳥兒會歌唱。”富豪的内心世界是脆弱的,不堪一擊的,這也是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特性,擁有着堅強的外表和脆弱的内心。富豪對于愛情的态度與夏爾洛對于愛情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雖然影片裡并沒有過多的交代富豪與太太的故事,但我們可以看到的,對于妻子的離開,富豪内心是痛苦的,他以消極的态度對待,自殺、酗酒、放縱自我,,,而反觀夏爾洛,他對于愛情是執着的,他忠貞不渝的追求着,正如影片所說的“扮演一個沒有錢的百萬富翁的紳士的角色是很困難的,但他盡力了。”他做清道夫,替人打拳擊,被捕入獄,這都是他為追求愛情所做出的積極行為,兩者的對比,将小人物對于生活愛情的積極态度合理的展示出來。
我們接下來談一談其他的底層人物。賣花女是一個被天堂遺棄的孩子,她雙目失明,與奶奶相依為命。過着困頓的生活,如果沒有夏洛爾,可能她就得這樣過一輩子。第一次賣花給夏爾洛後,她回到家,這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兩個小女孩把她送到了樓梯下,而正對着鏡頭的是三個窗戶,三個窗戶上都擺了花盆。賣花女回到家後親吻了奶奶,上天收走了她的眼睛,但也給她留下了陪伴,比起夏洛爾的無依無靠,富豪偌大房間裡的空蕩,在三個主角中她是最不孤獨的一個人。簡易的家中擺放有一台唱片機,她很快就打開了唱片機,接着給窗戶上的小花澆水,看望窗外的鳥籠。音樂、綠植、小鳥這些都是生命的特征,這些房内的布置都體現出了賣花女是一個熱愛生活,充滿了生活情趣的人,雖然生活對她予以不公平對待,生活困頓,但她對生活還是依舊熱愛。在聽到女鄰居和男友同行出去約會時,這時候給了賣花女一個特寫,我們可以看到此刻她的表情是落寞的,這是想得而無果表情,她的内心對于愛情是充滿了向往的。她心中愛情分子已經在騷動了,而第二次夏爾洛送她回家時,她雙手捂住自己的胸口,至此以後每一次想起夏爾洛她都會做出這樣的動作,一顆撲通撲通跳的心,她重複着每一天的動作,開音樂、澆花、看鳥,這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她向窗外露出的是幸福的笑容,窗戶的一頭是家,是自己的時候,而窗戶的另一頭則是社會,外面的世界,此時她對外面的世界予以的是希望的笑容,是萌發的愛情。在賣花木生活的這個環境中我們可以看到下層人的世界,一個充滿了生機與希望地方,他們雖置身于底層,但他們從未失去生活情趣,同時也不失做人的本心,善良,樂于助人。
影片對于下層人物形象的刻畫是一絲不苟的,卓别林不放棄任何一幀的畫面。這些下層人物都有着作為人應該有的情操,他們的生活困頓但從不失希望。城市之光不存在于奢靡的上層社會,而是在這一群下層人中,在他們身上我們能看到希望,看到一座城市應該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