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90後,動畫片哪吒陪伴我度過整個童年,在我的印象中哪吒既是那個戲水鬧東海的頑童,也是懂得舍身救父母勇擔責任的孝子。一想到呀哪吒,腦海中就會想起“哪吒,哪吒,我們的好朋友......”,久久不能忘懷。放學後回到家,丢下書包,打開電視,就是為了觀看哪吒這部動畫片,有時錯過一分鐘,内心就會十分懊惱,後悔不已。

《哪吒之魔童降世》即将上映時,帶着對童年的懷念,提前一周預定首映的電影票。熒屏開始亮起那一刻,滿懷期待。看到挺着大肚子的哪吒母親,倍感熟悉,仍是經典的劇情。哪吒母親懷胎3年6個月,即将誕下哪吒之時,不料因為太乙的失誤,更準确的說應該是申公豹的算計,靈珠和魔丸調包,本應該是一位拯救世界的英雄,卻成了人們眼中的混世大魔王。

...

打破成見,做自己的英雄

從一出生,就被父母管在家中,沒有朋友的陪伴,父母也忙于斬妖除魔,很少有時間陪伴哪吒。年幼無知,隻因尋找童年的快樂,偷偷逃出家中,遇到純真的小妹,卻被人們的成見傷害,方才明白自己在人們要眼中是人人喊打的妖怪。沮喪,痛苦,無助......如同洪水般湧來,澆灌着這個幼小的孩童,壓着他喘不過氣來。破罐子破摔,幹脆做一個小妖怪給大家看看,“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

...

弱小可憐又無助

從此,哪吒徹底成為了人們眼中的魔王,誰見誰害怕。于是,帶着濃濃的黑眼圈,把手揣褲兜裡,一走一晃的哪吒成為了整個劇情的關注點。不論是人物形象,還是人物的設定都颠覆了我心中那個眼睛囧囧有神,可愛調皮的哪吒。或許是對經典的緬懷,或許是對這個人物形象的反感,影片開始的一段時間裡内心排斥着這個魔童,始終不能接受對經典神話的部分改編。同時,也是因為影片在開始部分出現髒話,作為一個人人傳頌的神話故事,出現不文明的話語,對青少年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負面影響。

...

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

随着劇情的深入,漸漸改變了對哪吒的看法,也發現了這部電影最為震撼人心的一面。哪吒是人們眼中人人喊打的對象,但他的内心裡面卻始終存在着正義,隻是世人的成見迫使哪吒不得不用魔童這個形象去保護自己,僞裝自己。

發現村子裡面有了妖怪,下定決心捉到妖怪,保護大家。妖怪的狡猾,遠遠超過了哪吒的想象,幾次差點捉住妖怪,還是被它給逃跑了。年幼無知的他,使用蠻力燒了鄉親的房子,為救小妹舍棄自己,被鄉親們誤解為故意燒他們的家,擄走小妹。好心卻被當作壞人,即便是一位成年人,心裡面都會覺得有莫大委屈,更何況是一位小孩子呢?看到此處,我的心裡面也在替哪吒鳴不平,為什麼要這麼對待一個孩子,為什麼不聽一聽他的解釋。自己就仿佛是哪吒本人一樣,内心在呐喊,憤憤不平,覺得老天不公。

這個劇情也是來源于導演對經典神話故事的改變,二刷三刷之後,忽然發現,這個劇情仿佛和現實生活中的某個場景一樣。好比,看到老人暈倒,懷着弘揚中國優良傳統美德的心,好心上去扶老人,卻被惡意的訛詐。這個細節是對現實的真實反映,也是營造哪吒這個人物形象的重要環節。

...

替天行道是使命

遇見擁有靈珠的龍族敖丙,兩人也算是不打不相識,後來成為朋友。二人一起踢毽子,踢着踢着哪吒感受到有朋友美妙的感覺,不覺眼淚浸濕眼眶,不讓敖丙發現,“眼睛進了沙子”,搪塞了過去。此後,每當哪吒感到落寞之時,就會想起敖丙,而敖丙也遵守着他的諾言,“海螺想起的時候,我就會出現”。孤獨,無助,渴望朋友,渴望關心的哪吒躍然于心,不再是兒時記憶中那個父疼母愛的哪吒。

...

眼睛進了沙子

即便是魔丸,也不認命,終成為拯救百姓,拯救父母的英雄。“我命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算”,作為哪吒的忠實影迷,聽到這句話,瞬間感覺到這不再是記憶中那個哪吒,颠覆了我心中的哪吒形象。生而為人,命運由自己掌握,不認命,才是每個人的命。

...

不認命,就是哪吒的命

如今《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已過40億,成為國産動畫片的經典之作。哪吒作為很多人心中的一名神話人物,過往的動畫片,電影,電視劇已經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