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緊握雙手,裡面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都在你手中。很多時候我們都應該懂得舍棄,緊握雙手,肯定是什麼也沒有,打開雙手,至少還有希望。
——《卧虎藏龍》
《卧虎藏龍》榮獲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多項大獎。2019年,該影片被英國《衛報》評選“21世紀最佳影片100部”之一。無論從憂傷含蓄的美學特征藝術成就,影視作品的拍攝手法,還是從東西方文化輸出等方面來看,這部電影都堪稱為宏偉之作。
整個影片以青冥劍為線索。講述李慕白欲退出江湖,托付精神知己俞秀蓮将劍轉交給貝勒爺,青冥劍卻在貝勒府被盜,進而引發的還劍,練劍,棄劍等事件,帶動電影情節的起承轉合,并勾勒出一幅複雜的人性圖,正如影片中的一句台詞:“江湖裡卧虎藏龍,人心裡何嘗不是?”。
我将從電影的故事情節、叙述方式上進行簡單分析,再以李慕白對俞秀蓮和玉嬌龍的情感表達角度,來解讀《卧虎藏龍》面對自我的人性思考:卸掉人生中所有的包袱,回來做自己。

01 行為的本源
每個人的行為都有本源。
玉嬌龍是九門提督之女,在封建社會九品十八級官制中處于第二等級,也是官宦之家,堂堂正正的大家閨秀;可她心裡卻一直渴望自由。加上碧眼狐狸的教育,對江湖充滿了向往。她以為步入江湖,就能獲得自由。哪知道,江湖也有江湖的規矩。浩瀚江湖,隻有血痕情仇,沒有回頭路。
俞秀蓮,她曾與李慕白的結拜兄弟孟思昭訂過親事,而在一場江湖搏鬥中,孟思昭為救李慕白,斷送了性命。因為此事,她一直耿耿于懷。在傳統女性道德和禮教的束縛下,為了對得起孟思昭,情感受到了壓制。
從故事情節中,我們不難看出,李慕白在武當山閉關修煉,因為一些心事沒了,提前出關,至于其對接下來的人生如何打算,還沒想好。對于出定的原因,他解釋是到了另一個境界,他未能理解。這也是李安電影的魅力所在,有着東方傳統的含蓄之美,為接下來情節的發展埋下伏筆。
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認為:人之行為本源有三種——欲望,情感,知識。欲望發于腰際,從根本上說,它是性欲迸發的能量儲備池。情感生發于心髒,傳送于流動的血液,它是經驗和欲望的有機共鳴。知識源自大腦,它是欲望的眼睛,亦能成為靈魂的向導。
李安通過青冥劍這個象征意向,告訴我們,青冥劍代表着權力的欲望,自由的欲望,美女的欲望,它承載着每個人内心深度的情感或不可訴說的過往。
同時,青冥劍它也是恩仇與寬容的化身。

俞秀蓮識大體,猜到是玉嬌龍偷走了寶劍,為顧及玉府顔面,沒有将自己的猜測告訴李慕白,她找托詞拜訪玉府,并向玉嬌龍暗示:如果能主動送還青冥劍,大家都不再追究此事。而玉嬌龍瞞着父母,與羅小虎早已私定情誼。在大婚這天,羅小虎難以隐忍對玉嬌龍的不舍,出現在娶親途中。玉嬌龍逃離了父母定下的夫君,于洞房花燭之夜出逃,決定行走江湖;俞秀蓮像母親一樣,對玉嬌龍煞費苦心,勸導說教,然而玉嬌龍卻反目成仇,毫不客氣地刺傷了她。
古人認為人一切的行為都是由靈魂支配的。如果靈魂是善良的,一切善良的東西也是單純的。如果世界充滿了邪惡,人的本性也是邪惡的。在于邪惡做鬥争的過程中,善良而單純的靈魂也難免受到誘惑,以緻無法正常地支配自己的靈魂。
每個人的行為,都由所在環境賦予的思想或性格,我們走過萬水千山,能不能治愈自己,能不能治愈青春帶來的傷害或傳統社會給予的傷感?這取決于我們的心态,思維,意志及觀念。
02 中年男人愛的多面性,内心深度難以取舍的“白玫瑰”與“紅玫瑰”
中年男人的愛,混雜着欲望與痛苦。
《卧虎藏龍》中李慕白的出定,讓他開始重新反省人生的目的,他似乎在等待着什麼?等待着一個人的出現,來打破世俗的規則與束縛,想真正做回自己。而這個人,就是玉嬌龍。

對李慕白而言,玉嬌龍美麗孤絕,仿佛一枝帶刺的“紅玫瑰”,她的尖銳讓他無言以對、命喪黃泉;而俞秀蓮冷靜周全,顧全大局,一如一朵芬芳無暇的“白玫瑰”,總能給予他平靜。
她們分别象征着當下和過去,如同我們每個人的此刻與曾經。
有的刻骨銘心,難以釋懷;有的柔軟舒适,溫暖時光,卻都是記憶中無法割舍的情懷。
或許,每個男人心中都有一朵紅玫瑰與一朵白玫瑰。每個女人心中都有一個仰慕、懼怕卻深愛的男人,和另一個相處輕松舒适、有安全感的男人。
人處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随着外界環境的變化、閱曆的積累,内心需要不同的情感慰藉。在社會準則和世俗條件下,需要做出唯一選擇。而在精神世界裡,情感可以是多元的,隻要不違心,可以享受内心的自由。
當我們明白了人性的複雜與多變,也許就不再以對錯評判一個人,一件事。
對于“紅玫瑰”與“白玫瑰”,比起愛誰更多一些,人們更感興趣的是:當自由自在地選擇了自己心愛的人,能否始終如一地忠于自己的選擇。
對于女人,亦如此。年少無知時,初戀,如玉嬌龍與羅小虎年般的熱戀;曆經世事,成熟之時,才發現更懂她、能使她強大的,原來是李慕白。
03 卸掉人生中所有的包袱,回來做自己
無論你對此生的決定為何,一定要真誠的對待自己。這是俞秀蓮對玉嬌龍說得話,但是俞秀蓮并沒有做到。
玉嬌龍,她本身就是美的化身,冷豔,嬌俏,妩媚。空靈脫俗,美到讓人窒息。 她很自私,但也很真實。她身上洋溢着自我的青春色彩與香味,就像不斷釋放出光彩的霓虹燈,耀眼奪目,讓李慕白欲罷不能,一直糾纏着要收她為徒。
而人的複雜性也就在于此:有的人會因為愛一個人變得柔軟溫暖,有的人因愛另一個人而變得理智周全。前者如玉嬌龍,後者如俞秀蓮。

李慕白,一生壓抑着情感,不敢越雷池半步。直到臨死,李慕白才對俞秀蓮說出來:“我是深愛着你的,卻浪費了一生的時間!”
李慕白和俞秀蓮,他們的愛情是隐忍的,柏拉圖式的愛情。相敬如賓,不越雷池半步,體現了東方文化的神秘。因為俞秀蓮與孟思昭之間的一紙婚約,兩人隻能心裡互相默默地愛慕,從不輕易将心底的感情說出口。而孟思昭的死,也成為李慕白與俞秀蓮之間的無法超越的道德高牆。
影片中,二人愛情悲劇既受到社會道德禮教的影響,但更深層次是受到孟思昭的舍生取義以及李慕白與俞秀蓮骨子裡的俠義之氣所影響,這也是江湖之仕應有的情懷,氣度和隐忍。
所以,李慕白和俞秀蓮,無論雙方的情誼如何深沉,注定不能在一起,他們的愛情透露着悲涼的色彩,也許,這就是宿命。
李慕白,他是愛俞秀蓮的,但是他更懂得玉嬌龍。懂她的優點與缺點,懂她的内心與自我。
俞秀蓮,太顧及顔面,把自己活成了模闆。玉嬌龍,頑皮動人,活出了自我。而李慕白,恰恰被玉嬌龍不顧一切,勇于追求自我的精神所打動。
而在美學的世界裡,每一個生命完成自己的方式都不一樣,所以我們也不應該厚此薄彼。
黑人國父曼德拉,被南非法院以密謀推翻政府等罪名判刑27年。在出獄那天,被希拉裡問及,如何在艱苦的鬥争中保持一顆寬宏的心?曼德拉回應說:“當我走出囚室邁向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其實我仍在獄中。”
因此,我們若不能把痛苦與怨恨留在身後,心靈上不能獲得解脫,就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如果我們卸掉心靈上的包袱,将過往的痛苦與怨恨轉化為個人的意志,對未來,我們就擁有了更多的選擇。

總結
當再次回味《卧虎藏龍》的開頭與結尾,心裡依然久久不能平靜。
玉嬌龍的出境,從一個孤傲的背影開始,片尾用盡全身的力氣,以縱身一跳的悲涼背影結束,留給觀衆無限的惆怅和歎息。她就像天空中最亮的那個星,劃過遙遠的天際,裹挾着所有人的希冀和期待,墜落。她的靈魂在飛,随着身上飄逸的薄紗,飛向未知與神秘……
做人難,做自己更難。願你我都能堅守自己的本心,勇敢前行,活得精彩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