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電影劇情關系不大,沒看過電影也可以看哦~)

說到《半個喜劇》,大多數人可能都沒聽過,但如果提到“開心麻花”,大家或多或少肯定都能想到一些關鍵詞,例如喜劇,舞台劇,沈騰馬麗,《驢得水》等等。

在19年年末院線的同檔期中,《半個喜劇》雖不敵犯罪懸疑片《誤殺》、文藝愛情片《隻有芸知道》的熱度和票房,但憑借其貼近現實生活的細膩感情,張弛有度的笑點,真摯地感染了每一個觀看這部電影的觀衆,收獲了好的口碑。

...

16年,電影《驢得水》橫空出世,拿下豆瓣8.3分的成績,一舉成為當年國産片的黑馬,19年末,同一個制作團隊再次将《半個喜劇》呈現到觀衆的面前,同樣拿下了不俗的成績。

...

豆瓣評分

有一說一,《半個喜劇》電影劇本紮實、演員演技精湛。但是從我觀看的多部其公司出品的喜劇電影來看,雖然是由不同班底打造,但總體上這些喜劇電影在劇本上、表演上都有共通性,或者說叫模式,下面是我的拙見:

1.舞台劇化的表現手法

...

舞台劇風格

被人诟病最多的就是舞台化的表演和拍攝方式,缺少電影視聽語言的運用。可能是因為開心麻花的電影素材很大一部分是來源于其出演過多年的舞台劇,因此在故事的劇情、深度方面毋庸置疑是完美的。例如《半個喜劇》以喜劇作為外衣,前半部分吵吵鬧鬧的劇情逐漸轉變為令人深思的現實問題,多少年輕人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渴望擁有北京戶口立足、厭煩了父母的催促和唠叨、兄弟把刀架在你的脖子上、現實身份問題讓你仿佛與愛情的距離越來越遠...陳佩斯曾經說過:喜劇都有一個悲情内核。而開心麻花的喜劇作品都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

舞台劇是外放的,但電影是内斂的。戲劇與電影最大的區别之一就是觀看媒介的不同,舞台劇演員無NG的在舞台上表達自己的情緒,力求感染到舞台下幾米甚至幾十米的觀衆,所以動作、表情就要在合理範圍内最大程度的誇大。但電影和觀衆之間還隔了一層銀幕,觀衆的第一視覺是導演呈現的想讓觀衆看到的鏡頭,觀衆是被動接受的,因此,好的電影導演會通過合适的電影鏡頭表達人物情緒的起起伏伏,例如蒙太奇剪接或者前後景的設置等等。也正因為銀幕的限制,電影演員的每一個動作都被放大到觀衆面前,如果還是按照舞台劇的外放表演模式來演出,就會在方寸大的畫框裡展現出誇張甚至超出預期的歇斯底裡的感覺,也就是觀衆覺得的“假”。

任素汐演什麼都像任素汐。她的演技毋庸置疑是好的,但在銀幕上她的情緒處理直接、外化,是深受舞台劇影響的表現,導演的職責包括調教演員、調整鏡頭,而就在這兩點上來看,《半個喜劇》還有更進一步的空間。

2.商業電影劇本的束縛

好萊塢商業電影劇情有一套成熟的體系,簡單來說叫做“救貓咪”。在“救貓咪”體系中,完整、明确的規定了電影發展過程中所要交代的劇情,包括主題呈現、主角受到催化劑(壞消息)的推動、主角表面上一無所有等等。按照“救貓咪”體系寫出來的故事有激烈複雜的人物沖突、跌宕起伏的情緒變化和主角經曆萬千後的自我成熟,觀衆能在緊張密集的劇情發展裡感受到“過山車”般的快感。


...

“救貓咪”十五節拍


但如果強行依賴已有的劇本模式,劇情推動就會變得生硬、勉強,不合邏輯。例如在《半個喜劇》中,最讓我迷惑的劇情轉折是男女主一起在酒吧喝完酒後,這個從來沒有談過戀愛的研究生學曆男主轉頭就來到女主的家裡,當着女生媽媽的面對女生告白。并且這個男生怎麼看也不想一心學習、沒有情商的木頭人,那我隻能猜測這個男生的第一次談戀愛言論是假的,說不定還是個想吃軟飯的渣男。


...

男主告白

強套商業電影劇本模式導緻的劇情推動生硬會讓人物的塑造變得不真實,讓觀衆有跳戲的感覺,同時,這樣使得一部電影的發展變得中規中矩沒有懸念感,早在15年開心麻花的第一部電影《夏洛特煩惱》中,就開始使用這樣的叙述模式,今時今日亦是如此。試問,對電影變得越來越挑剔的觀衆還會一如既往喜歡這種模式化的電影嗎?


結語:開心麻花在做爆款喜劇電影方面無疑是成功的。但想要做出更多更好的IP電影,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