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非物欲

...

馮夢龍:明代劇作家、學者。出身名門世家,馮氏兄(馮夢桂)弟(馮夢熊)三人被稱為“吳下三馮”。其兄夢桂是畫家,其弟夢雄是太學生,作品均已不傳。馮夢龍除了寫詩文,主要精力在于寫曆史小說和言情小說,他自己的詩集今也不存,但值得慶幸的是由他編纂的三十種著作得以傳世,為中國文化寶庫留下了一批不朽的珍寶。其中除世人皆知的“三言”外,還有《新列國志》、《增補三遂平妖傳》、《古今烈女演義》、《廣笑府》、《智囊》、《古今談概》、《太平廣記鈔》、《情史》、《墨憨齋定本傳奇》,以及許多解經、紀史、采風、修志的著作,而以選編“三言”的影響最大最廣。---這是我從網上尋來的信息。

這是一篇真實,樸實的傳記錄。劇中的馮老先生是一個奇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最最重要的是他為官時的剛正不阿,一切講究從簡的可貴精神。

·新官上任,人未到,聲卻先到了。他的聲不是大張旗鼓,也不是故作高調,而是最貼近民心的樸實。人家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再窮也不能沒有了氣勢。可是他不僅低調,還在沒入縣時就打了一場漂亮的仗。

“想要先安撫民心,讓他們做到支持你,信任你,首先你就得先拿出點真實才幹”。 哦!他第一次當官時已經是61歲了,在村民看來,他不過是一個力不從心,可以退休的老頭子,而正是這個開始被不信任的老頭子用自己的實打實幹赢得了全縣百姓的敬仰與追崇。

61歲才被任命為官,而這頂烏紗帽還是一塊難啃并且随時會喪命的骨頭。

這塊難啃的骨頭有三絕:一絕是倭寇肆虐、二絕是土匪侵擾、三絕是惡虎猖獗。因為倭寇常年的掠奪使這縣成為窮鄉僻壤的地方。而在馮老先生還沒來時,他就已經知曉一二,可他還是選擇了義無反顧前往,因為他的生願是希望能夠盡自己的努力報效國家。

一,第一絕,除虎患,收土匪。

他了解到除虎患首先必須是要有虎籠,而這個虎籠當時隻有土匪頭目才能做。他便立馬前往,隻帶了随身的侍從,别人家是大搖大擺騎着馬,而他從頭到尾都是騎着驢。别人恨不得人還沒到就高調喧嘩告訴他人我到了,而他則是低調到見土匪時還是客客氣氣的說着話。

他的誠懇使得土匪想延遲“斬殺”并願意坐下來聽他講前來用意。而萬幸的是,這個土匪頭目還并不是喪盡天良,沒有原則,他也隻搶奪那些不善的“富人”。最重要的是,他還是最崇拜馮老先生的忠實讀者。一下子撲通連拜三拜,鐵定要為徒,要不長跪不起。可想而知,他對馮老先生的敬仰與愛慕了。就這樣子,馮老先生的果斷與英明就這樣子輕而易舉的一箭雙雕。即把土匪收了為已之用,又是除了一個大患。

二,第二絕,誰說壞人就一定要把他趕盡殺絕,何不給個機會讓他将功補過呢!

就這樣子,這個土匪成為了馮老先生的徒弟,也願意為師父赴湯蹈火,消除禍患。而馮老先生也承諾了,隻要他将功補過,他也會竭力幫他請功補過,洗清村民對他的偏見。而他的徒弟也在他的指導下,擊退倭寇,雖最後并沒有活了下來,可是至少馮老先生承諾他的,全部都做到了。很喜歡的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在别人擠兌他時,背後搞小動作時,盡管馮老先生他心知肚明,可他的重心依舊是放在如何造福村民,解決生計的問題上。他會經常性的出行走訪去觀察其他村民的生活需要與困難,他會把他了解到的每一樁問題都牢記于心并會想出相應對策,直至解決,無人再犯。當縣上經常有小偷偷竊時,他很走心的懲罰不是将人關在牢獄裡,也不是來一頓重重挨打,而是出示公告誰偷竊就需要在大街上掃地,掃個七七四十九天,如果想提前結束這個懲罰,那麼就必須當街現抓也在偷竊的這個人來替他。馮老先生的妙招在于:“能夠讓做錯事的人真正意識到自己錯在哪裡了,并且能夠做到永不再犯的決心。

第三絕,馮老先生不僅是個優秀的學者,他在當時的年代也是出身名門世家,可他的一貫樸素與堅毅精神讓人可歌可泣,也是讓後生可畏。

或許,在我們眼中所看到的苦,在他的眼中不見得是苦,他可以在紙上執筆揮墨,酐暢淋漓,以文抒情何嘗不是一件樂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