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後》終于開始放映了,這部在戛納參展的片子是我一直想看的。我很想知道李方方導演如何去描述我們這時代80後的故事,也想知道該片子的年輕演員們是如何去演繹它的。片子看完後,這個體會是極其深刻的。

      不,确切的說,回憶是極其深刻的。感覺是兩個字:總結。這部片子在總結着我們八零後至今為止的人生。不管故事如何,我認為每個人看完後心裡總會有些許的感動。因為我們觀衆大多是八零後。

      從電影裡,我們看到了童年,看到了久違了的東西。幼孩時期的我們會和自己喜歡的小朋友們在一起玩耍,那是多麼快樂的一件事。看到歡快的多人跳繩,看到艱苦的九零年代的生活,看到一對對父母婚姻的不幸,又看到純真的小男孩與小女孩之間的友情,就是這些,可以讓人想到的不是很多很多嗎。是的。我也一樣。我在想,如何能夠在看電影時閉上雙眼,跟着電影的背景音樂,再随着故事情節的發展,我是否可以在黑暗中尋找到過去殘留的那點光線。也許,我還可以再貪一點,可以看到以前的全部。但是,很快我就回過神來,我知曉,過去已經永遠不可能再回來了,而且,我也不可能全部看的到。

      “沈星辰,高考的時候你為什麼要報北京的大學,你知道以我的成績是不可能考上北大的。”明遠的這個問題其實不是他一個人問的。初中的時候,他與一個有同樣家庭問題的女孩沈星辰在學校相遇是他們愛情能夠建立的一個起點。如果在這個時候不相遇,以後的故事将會完全不一樣。也許很多人認為,一個小孩子懂什麼愛情。其實,我可以大膽的說,所有人都知道什麼是愛情。八零後的我們如果回想過去,我們會發現,太小的時候的确會是友情;但是,一旦我們在十五六歲相遇的話,我想,任何人都會有這種體會,就是對身邊某個人有特殊的感覺,如何沒有,十七八歲也會有。我覺得,這一點,我們必須坦然面對,也不要以為這一定是件壞事。最大的問題是,我們該如何去對待它。千萬不要說你們不懂愛情之類的話來打擊他們。八零後的我們經曆了過去,我們才知道初中高中談戀愛确實是有問題的。因為我們沒有進入社會,那時隻會想到“一定要去愛”,而沒有想到“愛了之後怎麼辦”的問題。

      每個人都有能力去愛,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去“處理愛情”。這是個天大的問題。愛情不能是個負擔,隻能是個常态。因為隻有常态才是永恒的。古人就認為,常,恒也。一旦偏離了常态,你的愛情就永遠不會固定。初高中的時候,我們和異性很自然的走在一起是一種福氣;而去追了,然後走到一起的未必是福了,因為已經偏離了常态。初高中時我們的常态是“學習”,我們的常态是“交友”,我們的常态是“敬父母”;但是絕對不是“戀愛”。也就是說,學生時代的處理愛情要像處理友情一樣。如果你毫無顧及的去談情說愛,你将傷害到很多的人。首先,最重要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已。因為,你将遇到七難:

      第一步,你會影響到自己的學習,而且這是最基礎的;第二步,你将焦慮和煩惱自已的成績下去了;第三步,你會想到舍不得放下戀愛,而且會給自已找一個天都打不動的借口:大家都這樣;第四步,你就開始琢磨怎麼既不影響學習,又不影響戀愛,然後一直想不通;第五步,時間久了,家人察覺到成績了,最後自已又慌又怕;第六步,家人不知原因或知道原因,開始逼迫自已瘋狂學習,自已卻覺得家人瘋了,怎麼這麼對我;第七步,戀愛煩惱再度升級,成為學習、戀愛、家人三重煩惱壓迫,這個煩惱猶如三座大山壓在一個學生身上,讓學生不像學生,腦子裡亂七八糟,口頭禅是“我最近很亂”,或者幹脆放棄學習。有人說,怎麼忘了老師?别急,其實這個時候的心情是基本上不會想到老師的。真的有,也隻是最後的。

      回過頭來再看沈星辰與明遠的愛情故事,很明顯的是,在初高中的時候,他們之間的友情比愛情更多一點。他們都把對方當作真心朋友一樣對待。他們有同樣的故事,他們相互扶持着,并肩往前走着,這也就是他們最終能夠走到一起的原因。我知道很多人會認為他們的故事不可能,可是我覺得,不要覺得什麼事情都沒有可能,這樣對自已的思維一點也沒好處;而要去弄明白為什麼會可能。他們的故事給我的啟示是,初中的學生們如果真對某個人有特殊感覺,不如以友情示之,順其自然發展,不執着的智慧将會給你們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結果。我縱觀我們八零後的“愛情史”,我發現三個特點:第一,八零後的最終還是和八零後的走在一起的居多;第二,剛開始通過追求在一起的學生們,後來分手了,而且很難再走在一起;第三,最終走在一起的八零後,基本上都是後來在一起,并且真心喜歡對方的。這三點非常重要。而且綜上所述的一切,我們都必須要極其了解才對。因為我現在想到的不僅僅是八零後,而是九零後,零零後。

      因為,我也将成為孩子的父親,希望自已的孩子能夠受到很好的教育。我不想看到自已的孩子因為戀愛影響學習,也不希望看到孩子為了學習一定要放棄感情什麼的。任何一面都是不合理的。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握。這是很重要的人生智慧,也是為人父母教育的關鍵。而且,本人覺得,八零後的父母最好是懂得這種人生智慧。我認為,這也是素質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學到知識和技能,不影響自已的感情生活,是最佳的學習狀态。不管是初中,高中,還是大學,這句話都适用。為什麼要強調不影響自已的感情生活?不要誤解這裡在說愛情,其實說的是愛情、友情、親情三者的合體。換句話說,同性友情可以轉換成親情、異性友情可以轉換成愛情、所有親情同樣又可以轉換成友情,三者關系都要諧調相處。切不可以變成,友情、親情和愛情的相互妨礙。這點,我覺得沈星辰就做得非常好。她一方面堅持着與明遠之間的情,另一方面,她的成績永遠是第一二名。

      我想起了一句背得滾瓜爛熟的話: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我想,教育是國之命脈,我們經曆過八零後,我們知道八零後的知識是什麼樣子,愛情是什麼樣子的,生活又是什麼樣子。如今科技的進步,知識的豐富已經遠遠超過人的認識了。我們的孩子要學的東西也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難,而我們作為為人父母或即将為人父母的是不是也應該開始反思了呢。是不是也要開始以身作則了呢。要知道,孩子是最容易效仿父母的,所以父母為人如何将直接影響到孩子為人如何。這當中都是有關系的。也就是因為這樣,“少年則國”的思想才能夠成立。也隻有作好自已了,才能想到去服務國家和社會。不是嗎?

      也許,我們仍需考慮得還遠遠不止,或許要更多更多……

(舊稿 2010.6.28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