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芝吾妻愛鑒,諸子長大成人,仍以當軍人,為父報仇,為國盡忠為宜。讓我子孫後代,再不受此屈辱。”

第一次知道“八百壯士”的故事,是在初中的曆史課本上,雖然隻是短短一段話,但這中國版斯巴達三百勇士的故事卻讓我倍感興趣。後來,随着年齡的增長,也接觸到了越來越多關于這段曆史事件的資料。在得知管虎導演講這件事改編成電影的時候,我是抱有很大的期待的,無奈由于種種原因,這部電影始終未能上映。8月14日,延期了一年多的《八佰》終于開啟了點映,我也在第一時間奔赴電影院觀看了這部電影。今天,就讓我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看這部電影的一些感受。
首先說在前面,我個人認為這部電影并沒有那麼“神”,它的開頭和結尾都不盡如人意。在本片的開頭階段,想要介紹的線索和表現的人物太多,導緻前半小時的信息量太雜,剪輯也太亂,讓人很容易就産生莫名其妙的感覺;而在影片結尾的沖橋部分,又出現了過于拖沓和為了凸顯過橋部分而硬剪的情況。除了這兩部分,影片的大部分内容還是令我很滿意的,特别是從日軍遊水潛入四行倉庫到樓頂升旗的部分,尤其讓我喜歡。
作為一個從小就愛看電影的人,我在小時候看過許多國内戰争電影,但在以往的電影中,戰争的場面往往處理的很草率,我甚至都總結出了“英雄人物中彈後必須喊口号再死,雜兵角色子彈還沒打到身上就争先恐後倒下”的規律。後來在小學五年級時,我看到了《拯救大兵瑞恩》,那部電影中的逼真戰争場面對我産生了極大的震動,讓我見識到了電影工業的新高度,當時我就在想,我們國家的戰争片什麼時候也能拍的這麼牛逼就好了。沒想到,這才不到二十年的時間,我們的戰争片效果已經完全直逼好萊塢的電影水準了。
其實從《集結号》開始,我們就已經能夠做出十分令人震撼的戰争場面了,而且對于我來說,逼真的戰争場面已經見怪不怪了,但是這次的《八佰》仍然給我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原因就是這一次的戰鬥場面裡,交戰雙方相隔的太近了,而這種近距離的戰鬥,則直接給觀衆帶來了壓迫感,仿佛我們自己就置身在這逼仄的空間中,看雙方血肉橫飛的交戰一樣。
發生在第一夜的戰鬥就是典型例子。從水下潛入的日軍全部手持長刀,讓我們眼睜睜看着他們切開我們戰士的喉嚨,仿佛鮮血已經濺到了我們的臉上;而從樓上潛入的日軍在跟國軍戰士交火的時候,那種雙方近在咫尺的危險氣息随着頭頂大燈的突然亮起一下子拍在觀衆心頭,讓我們也不禁握緊了拳頭,咬緊了牙關。這一段拍的确實是很有水平。
關于四行倉庫的守軍“八百壯士”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蔣介石留八十八師在上海當棄子,想用八十八師的犧牲換取國際社會的同情,而八十八師師長孫元良想着反正是送死,幹脆隻留下了八十八師五二四團第一營來當這枚棄子,為了加強領導,派五二四團副團長中校謝晉元作為留守部隊最高長官,孫元良自己則帶着主力部隊逃之夭夭。在這裡說句題外話,這不是孫元良在戰場上的第一次逃跑,也不是他的最後一次逃跑,這位從北伐時期就擅長絕地逃生的“飛将軍”,可能建号的時候把數值全點在了“幸運”上面,先後從地方軍閥、日軍、中共的重圍之中多次逃脫,這世上仿佛沒人能夠抓得住他,最後一直活到103歲,勉強讓死神給抓住了。
話說回來,留守四行倉庫的八十八師五二四團第一營之前已經在閘北地區抵抗日軍近兩月,傷亡巨大,在接到防守四行倉庫的命令時已經先後補充過五次兵力,而第五次補充進第一營的就是湖北保安團第五團的兵員,也就是影片一開始靠着雙腳跑到上海即遭遇日軍屠殺的那支部隊的原型。而這一點史實在電影中有一個更巧妙的安排,那就是士兵們來自天南地北各地區的方言。
我們都知道,方言是一個人真正的母語,它代表着你來自何方。防守部隊中有如此之多的操着不同方言的士兵,我覺得是表達出了兩個意思,一方面通過這種安排讓大家直觀的感受到了這支隊伍人員組成的複雜,前後補充過五次兵力,戰鬥減員過半的情況不言自明;而另一方面,則是展現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戰悲壯,中國人是安土重遷的,輕易不會離開自己生長的土地,能讓天南地北的中國人離開家鄉聚到這裡,足見戰争對我們的國家造成了多大的創傷。
再來說說全片的重頭戲-跳樓自爆。在真實的曆史事件中,年僅21歲的湖北戰士陳樹生,為了阻止日軍小隊對大樓牆體的爆破,全身挂滿手榴彈拉響後從六樓跳下,與日軍同歸于盡,到死連張遺像都沒能留下。而在《八佰》中,除了曆史人物陳樹生,還有許多守軍戰士全身捆滿手榴彈排着隊從樓上跳下自爆,以此來阻止日軍對大樓牆體的破壞,這一點藝術加工可以說是相當的出色,當那一個個喊着自己的籍貫,喊着“娘,兒子不孝”的灰色身軀從樓上一躍而下的時候,相信沒有人不為之動容,在我觀影的那一場演到這段時,場内甚至傳來了數名女性觀衆的抽泣聲。而我在流淚的同時,腦海裡想到了《知識青年從軍歌》裡的那一句“淨胡塵,誓掃倭奴不顧身”。什麼叫“誓掃倭奴不顧身”?短短七個字卻有着千鈞的分量,片裡借租界百姓的口說道,這些當兵的哪一個不是爹生媽養的孩子,既然上有老母,下有妻兒,又為何會如此不珍惜的獻出自己的生命?答案就在那一聲聲爆炸中,誰不想活命,誰不想回家,但你跑回了家,這個國就完了,這個國完了,家又如何保得住?他們如此的不珍惜,恰恰是最珍惜的舉動,為了自己的親人能夠幸福的活下去,他們的生命就是最後的保護傘。
在影片後期,出現了另一個跟“排隊自爆”差不多的橋段,那就是幫會分子們一個接一個的沖上大橋送電話線。戰争是我們全民族的災難,在這場戰争中,不但軍人付出了巨大的犧牲,老百姓同樣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每一個不甘心亡國滅種的中國人,都在此時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說到這裡,再說說“散兵團”裡的兩個典型人物,由歐豪飾演的端午和由張譯飾演的老算盤。其實在一開始,他們兩個人的想法和目的是一樣的,就是離開戰場跑回家鄉,這場戰争與我無關,我隻想好好做一個普通老百姓,而到了最後,這兩個人的命運卻是截然不同,不禁讓人感慨良多。的确,民族大義對我一個小老百姓來說有什麼意義,戰争總要打完,總要有人活下來,為什麼不能是我呢?可問題是,當戰争打完,你怎麼能知道自己會活下來呢?即使活下來,沒有了故土,沒有了鄉音,天天需要活在驚恐之中,這麼活着又是為了什麼呢?相信各位心中自有答案。
最後再來說說這部片中的演員們,像王千源、姜武這些中年演員們,輸出一直很穩定,但讓我意外的是,一些青年演員在這部電影中發揮出了我意想不到的水平,像俞灏明、魏晨、鄭恺等,特别是鄭恺,一直到他拉響手榴彈自爆的那一刻,我才認清是他,短短幾個鏡頭卻讓人印象深刻,而俞灏明和魏晨這兩位最早從選秀中走出來的明星,也用他們在片中的演技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如果國内的青年演員們都能像他們這樣,那我國未來的電影事業還是大有希望的。
在這部影片中,作為國民政府特派員的黃曉明說的那番話,也引起了許多人的讨論,但在我看來,這些話可以總結成六個字--“落後就要挨打”。什麼博取世界同情,什麼點燃全國抗戰的希望火種,那都是屁話,真正的原因就是當時的我們太貧弱了,寄希望于外國列強來幫我們說話,期盼什麼公理必将戰勝強權,那全都是一廂情願,隻有我們自身強大了,才能挺直腰闆,才能不用再看别人的臉色苟活,才能不再用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捆上手榴彈去做悲壯的抵抗。我想,這才是《八佰》這部電影真正要告訴我們的東西。
今天是2020年8月15日,七十五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我想用片中一名犧牲戰士的家書作為本文的結束,希望我們的國家能夠永遠屹立,不再受外族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