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自電視劇如懿傳 官方微博
《如懿傳》播出到尾聲,女主如懿的凄涼結局也逐漸明了。這個一生不把權勢、後位放在心裡,唯将情分進行到底的女人,最終卻落得個慘死冷宮的下場,觀衆們真是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我們在心疼如懿的同時,也對劇中的乾隆皇帝和後宮一衆歹毒嫔妃恨得牙癢癢的,恨不得替如懿宰了他們。
但其實,在我看來,如懿的悲慘,有外在陰謀的禍害,也有内在力量的推動。這個内在力量,正是來自她自己。
如懿渴望的,偏偏是最難獲得的幸福
人類孜孜不倦追求的幸福,就是需求得到滿足。需求越容易滿足,幸福感越高。
在後宮中,嫔妃們的需求或為皇帝的恩寵,或為名分,或為富貴,又或者三者皆要。這些需求,但凡能當上嫔妃,總有得到滿足的時候。
可如懿的需求不同,她不為名不為利,她要的,偏偏是最難得的:皇帝的心,平靜的生活。
在皇權、男權之上的宮廷之中,這樣的需求,年少時能夠遇到,已經是上天恩寵,若持續渴望,注定終将落得一場空。
榮華富貴、名利地位暫時得不到滿足,還可以耍心機,可以待時機,還有希望。可皇帝的心一旦離去,就幾乎沒有回歸的可能。而身處後宮,想要平靜的生活,更是無稽之談。
所以,其它嫔妃的幸福感可以起起落落,而如懿的幸福,注定隻能停留在年少時代。
如懿把怨恨自我壓制,最終走向滅亡
需求得到滿足,幸福機會油然而起,需求得不到滿足,幸福就會破滅,随之而來的是心中的怨氣,那麼如何安置這股怨氣?兩個選擇:要麼向外展開,去攻擊别人,要麼向内壓制,攻擊自己。
其她嫔妃被皇帝冷落,一緻把心中的怨氣向外發洩,她們責罵毆打下人,陷害其她寵妃,她們有100種方式把攻擊性指向别人。
在《如懿傳》中,高晞月,金玉妍,衛嬿婉無不是如此。換句話說,這些人的需求即便不被滿足,痛苦也有處發洩。可是如懿不是這樣。
甄嬛陷害她姑母時,她沒有恨;
嫔妃們陷害她時,她也很少主動去報複;
皇帝負情時,她隐忍。
而她的涵養和善良,也緻使她不會把怨氣指向不相幹的下人。于是她選擇把心中的愛與怨,全部壓制到自己心中,攻擊自己。從這點來看,她才是傷害自己最多的人。
把怨恨用來攻擊自己的人,最終必然生病,崩潰,抑郁,甚至走向自我毀滅。
如懿的結局,不正是這樣嗎?
追求不可得的皇帝心,渴望不可能的平淡生活,在這一切需求屢屢得不到滿足時,她又一次次把怨恨藏在心中,這樣的如懿,注定凄苦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