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諾蘭新電影《信條》的正式上映,無論朋友圈還是人們聊天到處都是關于它的熱議。目前電影的熱度仍在持續升溫,票房已突破六千萬,明後周末必定突破新高。看過的觀衆幾乎無一例外同一觀感,兩個字——燒腦。如果說觀衆的理解在第一層面,那麼導演傳達的信息量絕對在第三層以上。甚至有網友戲稱,導演諾蘭發話:能有人一遍完全看懂,算我輸。這當然是玩笑之言,但也間接表明這次的新電影的确不好理解。
小編剛剛從影院出來,不敢說完全看懂,但有些自己的想法,希望與大家一同探讨。提前申明:文章可能涉及部分劇透,建議先收藏,觀影後閱讀。我們将從三個角度理解電影故事,分别是時間、空間及主人公。三者并不是孤立的,相互交織與影響。

首先說時間,是全片最核心的要素,電影中以現在時間為基準,并與過去産生交互作用。可以簡單理解為時間是條線路,現在和過去隻是兩個站點,在二者中間有個擺渡車"算法",當從過去站點出發,人和時間都是正向發展。當從現在站點出發,時間仍是正向發展,但逆向的人會覺得世界在倒退。這就可以解釋男主和反派為何都要從現在前往過去,目的隻有一個改變過去的時間發展,從而将正常的時間線利益最大化。導演利用時間的相互轉換構成了時間閉環,為觀衆營造了整部電影的科幻基調。

第二要素,空間。當從現在站點出發來到過去,給人的感觀不僅是時間逆流,空間特性也随之改變。炸毀的高樓恢複如初,射出的子彈重回槍膛,火焰的爆炸反而氣溫驟降,受過的傷痕毫無痕迹。這裡需要提示一點,導演借此埋下伏筆,為兩派的決戰奠定基礎。

第三要素,人。如果說時間和空間是武器,那主人公就是武器的使用者。起初男主也是一臉茫然,驚訝的看到子彈回膛遊輪逆上。在與反派的鬥争中,逐漸理解時間的循環,明白了:現在反映着過去,未來又在影響現在。這可能就是信條真正的含義。電影的英文名很有趣,《信條》常規翻譯應該是creed,而導演選擇了單詞TENET。仔細觀察這個單詞以N為軸,兩邊彼此對稱,可能暗示電影時間的循環與逆轉。

當三個要素重疊在一起,曆史的滾輪開始不同尋常的運動,每一步都可能改變過去影響未來,也可能反之。正當你覺得琢磨透導演的框架,諾蘭展現出不同于一般導演的魅力,新戰術的出現:時間雙向戰術,可以理解為現在的人與未來逆向的人共同作戰,兩撥人彼此協作在一個中間的将來時間點彙合,這是導演的第二層境界。

但如果這就結束了,諾蘭就不能稱之為無冕之王。第三層依舊是三要素糅雜,但這一次是未來之後仍有未來,時間的滾輪形成更大的閉環。具體故事還需要各位去影院體驗,原本直白有力的語言描述,在諾蘭《信條》面前是那麼蒼白無趣,更多電影的細節歡迎大家在觀影後一起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