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亞狂想曲》由德克斯特·弗萊徹執導(因特殊原因演職員表未出現),曾在世界範圍内掀起觀影熱潮。同一名導演再次帶來同類型的音樂傳記片,令人期待。同樣是蜚聲國際、影響深遠的搖滾明星,唯一不同的是《火箭人》的主人公艾爾頓·約翰還活着。

...

戲中的艾爾頓·約翰

神童

影片從艾爾頓·約翰小時候說起,那時候他的名字還是雷吉。兩個場景足以讓衆人見識小雷吉超高的音樂天分。為了不妨礙母親拖地,雷吉坐在鋼琴面前,廣播播放着交響樂。他聽了片刻,便用食指跟着彈奏了起來,一開始隻用右手手指,很快地也動起了左手手指。彈奏的旋律與廣播的音樂不謀而合,身後的母親和外婆都聽呆了,都認為應該送他去正式學習,因為這是小雷吉第一次彈鋼琴。

等雷吉再長大一些,彈鋼琴的水平愈發見長,老師認為他可以申請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獎學金。外婆陪同他來到學院,他獨自一人走進諾大的演奏廳,恰逢一位女教師正在彈奏《土耳其進行曲》。女教師問他是否帶了樂譜,他表示并不知曉所以沒有帶,于是乎他彈奏了相同的片段,并在同樣的時間點戛然而止。女教師問他,“為什麼停下來?”,他回答,“你剛才就彈了這麼多”。雷吉将第一次聽到的曲譜很好地再現,展現了過人的聽力和記憶力。

他是個神童,毋庸置疑了。

成名

當艾爾頓遇見詞人伯尼之後,他的演唱事業開始萌芽,二人一拍即合。不同于其他人創作歌曲——先譜曲,後填詞的順序,他們總是倒着來,每次都是伯尼先寫好歌詞,艾爾頓任由這些歌詞刺激自己的靈感,繼而作曲最後成為一首歌。

二人一開始分隔兩地,伯尼把寫好的詞郵寄給艾爾頓,他們保持這樣的合作好一段時間,創作了上百首歌曲,不過這些都不合唱片老闆的胃口。唱片公司要求二人一起住,當他倆借宿在艾爾頓母親家中的這段日子,終于寫出了讓老闆滿意的歌曲,并赢得了唱片合約,一次性簽三張專輯,并開始巡回演出。

第一站沒有選擇英國當地,而是選擇了洛杉矶一間著名的周末酒吧,艾爾頓一戰成名。艾爾頓·約翰作為視覺搖滾的先驅,在第一晚表演就已經展露出強烈的個人風格。造型誇張的眼鏡搭配閃亮的演出服,本來坐着邊彈鋼琴邊唱,情緒高漲處手教并用,整個人亢奮地站了起來。創作者在這一段選擇了風格化的影像去表現當時的興奮現場——艾爾頓向台下觀衆展示什麼叫彈鋼琴彈到飛起。台上台下都蔓延着狂歡的氣氛,每個人都雙腳離開“成仙”了。

缺愛

缺愛,這兩個字始終伴随着艾爾頓,是他心中最深的痛,從童年到成年、到成名、到迷失,身價千萬、風魔全球也無法令他内心安甯。巨星與普通人一樣,需要親情、友情、愛情,這三種情感對于他來說都不完整的,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缺失。他很感性,是一個又敏感、又柔軟的人,對于情感的依賴很重。

對他最冷漠的人要屬艾爾頓的生父了,以下兩個場景令人印象深刻。與兒子久未見面的父親更願意選擇獨處,自己在客廳專注聽着自己喜愛的唱片。小雷吉走進來拿着其中一張黑膠唱片表達自己的喜好,當場被父親嚴厲地喝責,勒令他遠離自己的任何一張唱片。然後細心地整理着唱片,并放回原位。

小雷吉從小就渴望得到父親的擁抱,不但一次也沒有,就連一張唱片都不如,他在父親心目中的地位極低。等小雷吉變成國際巨星艾爾頓之後,情況依然沒有好轉。乘坐着勞斯萊斯造訪父親的新家,父親冷靜地為他開門,不曾透露一絲為之自豪的情緒。二人雖為親生父子,但談話的氣氛十分尴尬,非常見外。艾爾頓送上名貴的鑽石手表,父親也隻是面無表情地收下,沒有道謝反而問,“你來找我到底為了什麼”。突然想起為同事要一個大明星的親筆簽名,父親便拿出了唱片遞給艾爾頓,他忍着淚水快速簽下“To Dad”,令人意外的是父親要求艾爾頓立即劃掉,改寫成”To Arthur”。

沒有享受到足夠親情的艾爾頓更希望通過愛情來彌補殘缺的自己,而對他最殘忍的人,就是他曾經的情人約翰·裡德。當艾爾頓發覺對方隻是把自己當成搖錢樹,根本不在乎自己的感受時,憤怒地選擇了分手。但分手沒能将他倆的關系徹底隔斷,約翰·裡德始終作為他的經理人打理着所有業務。因為熱戀中所簽的合約,裡德明确向艾爾頓表示,“即使你自殺死後,我也會繼續領我那20%的傭金”。裡德眼中對于艾爾頓沒有半點憐憫,當他病倒之時,反而要追加多幾場演唱會,隻因“一票難求”的現實利益。 

最後

艾爾頓他自殘、他掙紮、他迷失、他堕落,最後還是活了過來,因為他終于能夠直面那個心理殘缺的自己,重新振作起來。所以說艾爾頓比皇後樂隊的主唱要幸運,因為他還有第二次機會重獲新生。

作者介紹:令希豐,代表作《十二喜劇》

...

關注【希豐評論】閱讀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