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上的網友評價這部電影時說道:“父母隻管生,不管養,将孩子當做搖錢樹和免費勞動力……現在做什麼都要考證,做父母卻不需要考證。”

4f5e7c9d738342e59ee8f12936a41e37.png
這是一部反思家庭構成的影片,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提名獎,同時,也是一部反思社會的影片。
這部電影放在我們國家20多年前,可能參考意義更大一點,畢竟那個時候盛行的是計劃生育政策,大家紛紛偷着生躲着生就是要生;
現在開放二胎了,反而有很多人不願意生了。
這部電影對于我本人來說也有非常大的反思意義——《何以為家》,豆瓣評分8.9分的好片。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image
父母給了孩子生命這有錯嗎?
小的時候我常常會小聲埋怨一些爸爸的不是,或者是他答應過我的事情沒有做到,或者是他沒有做好自己的事情,又或者沒有給我該有的關愛……
而這個時候,爸爸就會說:“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無論我說什麼,無論他要求我做什麼,我都是要去做的。
我甚至被每天早上五點從床上“請”起來,去田壟裡,在庭院裡忙到傍晚,有段時間我甚至懷疑父母把我養大是不是就是想要多個勞動力。
當被打了受委屈之後,爸爸說氣話,怎麼就生了你這樣的種之類的話,我當時的心裡是想,為什麼要把我生下來受罪呢?
每次上學問父母要學費的時候,總是一拖再拖,每給一次就要記個賬,說長大以後還。
有一次,還聽到母親跟其他同齡阿姨的對話,阿姨說自己家的兒子跟自己哭鬧,罵他們,說為什麼要生他?
聽到這句話,我感覺非常能夠理解,既然是這樣的家庭,為什麼又要生?還是生得這麼早呢?

image
就是因為結婚就是為了生孩子?就是為了上一輩傳宗接代的任務?
再長大一些以後,我想,可能上一輩都太過于匆忙,他們根本沒有想好就生了孩子。
沒有準備好适當的撫養孩子的環境,沒有準備好當父母的心态,沒有準備好付出……
所以才會造成把養個孩子當成是讨債鬼,當他們還沒有長大就急于要他們還債,讓他們替自己工作,認為孩子是自己的奴隸。

image
在這部電影中,12歲的男孩在法庭上控訴自己的親生父母,因為自己的父母沒有撫養的條件卻還是不停地生,從來沒有想過節育。
因此,這個小男孩平時生活承受着巨大的家庭壓力,隻要小孩子一旦有了動手能力,便要承受重大的工作任務。
生了男孩,就要分擔工作;生了女孩,就要強行被賣給别人為妻。
小男孩氣氛得離家出走。
……這又注定是一個破碎家庭的起源,隻是小男孩采取了最後能夠保護他的一道防線——法律。

image
日本電影中經常描繪出來的主人公故事線的最終源頭都是家庭,是家庭造成他這樣一種破碎的性格,一種飄零的人生觀。
無論是《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還是《告白》都是在傳達家庭對于一個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如果沒有一個健康的家庭觀,很難成長成為一個完整的柔和的善良的性格,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性格容易偏向極端。
當然這可以通過後期的教育和朋友生活圈改變,隻是心中依然存在陰影。

cef338a41bcc4a8492ad6cc55ebf1e1b.png
同樣,因為小時候的陰影,長大後,我也時常反思,如果自己不夠有能力,不夠獨立,不夠勇敢,
沒有做好心理準備,是不會考慮孩子的事情。
當然,父母那一代也是這麼過來的,可能也是因為這樣,所以他們很難照顧到孩子的心情。
上一輩常對我們說的話就是,小孩子不要慣壞了;或者是說自己當年是怎麼苦怎麼苦,哪能比得上我們這一代啊?
可是畢竟不能這麼比的,難道要自己的孩子吃自己當年吃過的苦才算嗎?
把刻薄孩子當成是對于孩子的一種培養鍛煉,卻從來不給于鼓勵和關愛,孩子從小内心就存在一些缺陷,長大後很容易形成缺愛的性格。
當然,個人覺得“窮人不要生孩子”的觀念比較絕對,隻要給予足夠的愛,窮一點又算什麼?
這個“窮人不要養孩子”是說,如果父母不肯給自己孩子足夠的愛,對于付出精力比較吝啬的話,就不要養孩子,個人理解是這樣。
關于這一點你怎麼想怎麼看呢?窮人不要生孩子,你覺得對嗎?

image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