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親密的陌生人》,這一書中貝蒂指出設定界限是為了要讓我們無論遭遇什麼,走到哪裡和誰在一起都能學會照顧自己。界限根植于,我們的自我了解中,即曉得的自己,應該得到什麼不該得到什麼。

從狹義上來說即是自私,這是我看過對于自私對最崇高的一種解釋吧,我想什麼是自私什麼是無私,沒有人可以定一個最準确的概念,人們都說越長大看事情越不能以偏概全,沒有什麼絕對。沒有一件事沒有一個人是絕對的錯,絕對的對。


...

影片中自私鬼的形象真的是令人咬牙切齒,小說中的結局是狙擊手開了槍,孕婦和小孩倒在了一堆喪屍中,士兵們有了前車之鑒,自私鬼躲在車廂中最後走了出來,他活到了最後。這樣的結局最終也沒有經過審批,改了結局,其實這樣的結局真的會存在,不是嗎?如果結局真的是這樣,那我們是不是都要懷疑人生了……

我們從小教育學習雷鋒精神,但是在危難面前保全自己,你能說有錯嗎?何況他家裡還有老母親,趕着回去見他的家人。但是,他作為一個大叔,在社會中正處于起承轉合的角色,上有老年人,下有孩童、孕婦等弱勢群體,他以這些弱勢群體的犧牲換取自己的平安,用幫助自己的人投予喪屍,倒打一耙換取自己的安生,如果不是他煽動群衆,為一己私利,犧牲了更多的人。這已經超出自私所能承受的範圍,這是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

...


...

如果說他是影片中反面人物的典型代表,那麼孕婦的丈夫簡直就是正面人物的典型代表了,在整個逃難途中保護自己的妻子,保護小秀安,最後為了保護大家而犧牲了自己。在他穿過節節喪屍的車廂為去保護了妻子,在臨終前說到為孩子取好了名字時,淚水不禁在眼眶打轉,他還有他的妻子,還有未出世的孩子,為什麼會選擇犧牲自己呢?世人總說好人不長命,但為什麼好人卻總是前仆後繼。你永遠也忘不了他最後那決絕的眼神,是無私吧!

...

秀安的父親,一個可以說逐漸“成長”的角色。一個開始送女兒禮物都會送重的父親。在逃難中她對秀安說,在這種時候,要先保護好自己,秀安對他說,老奶奶她需要幫助啊,你總是那麼自私,隻考慮自己,所以媽媽才會離開你。他竟無言以對。一雙清澈的眼睛看的自己那麼清晰。在途中受到孕婦丈夫的感染,他放棄了别人,卻未曾被别人放棄。被咬了之後用自己的”無私“保護自己的女兒和孕婦,想着女兒剛出生時的模樣,含着笑,走了……

...

這部影片中還有一個角色“累贅”流浪漢,他總畏畏縮縮,感覺總是要人保護,卻在最後保護孕婦和小孩,犧牲了自己。他在這一路上,看得太多,絕望的太多,驚喜的也太多,如果不是孕婦的丈夫,不是秀安的父親,或許他早是喪屍的一員了,也許,他是該到他傾盡一切的時候了。你拉着我,我也要推你出去~

...

你會放棄我嗎?哪怕是最緊要的關頭。

多數人,能做到紅樓未完。

少數人,會陷入鲥魚多刺。

個别人,卻是那海棠無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