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囧媽》中的經典台詞:

兒子對母親說:”在你的心裡面住着一個幻想出來的孩子,你為什麼要锲而不舍的改造我呢,這麼多年過去了,你難道沒有發現,我并不是你想象中的兒子嗎?"

妻子對丈夫說:”在你的心裡面住着一個幻想出來的妻子,你為什麼要锲而不舍的改造我呢,這麼多年過去了,你難道沒有發現,我并不是你想象中的妻子嗎?"

相同的話語,在同一個家庭中神複制一般,從妻子說向兒子,從兒子說向母親。

但是結局都是一樣的,你說這個他或她都不能理解。

...

阿德勒說:關心對方更甚于關心自己是愛情和婚姻成功的唯一基礎。合作,是親密關系得以維系的關鍵。

而現實中,大量的例子告訴我們:自己快樂才是最終要的。固然,這裡面可能有些是獨生子女的關系,有些是因為自私,有些是因為對方不值得。

但是,很多人都活成了上面的這句話。

因為在我的心裡,我一直幻想着有個完美的丈夫,完美的孩子,完美的家庭,所以我努力讓自己的丈夫、孩子、家庭拼命向這個”範本“靠攏。

完美的丈夫是什麼樣的?

會做飯,會做家務,會照看孩子,會在各種紀念日送各種心儀的禮物,會甜言蜜語哄我開心,還會賺很多錢不讓我上班累……

完美的孩子是什麼樣的?

會在你心情好的時候撒嬌,心情不好的時候自己乖乖看書不打擾,會自己寫作業,會自己穿衣吃飯,會玩完玩具後收拾好,會彈鋼琴,會畫畫,會下圍棋,會各種才藝,并且優秀的無以複加……

完美的父母是什麼樣的?

會幫你分擔小家的負擔,會在你需要的時候出現,不需要的時候離開,會自己玩手機,會自己上網買東西,不抽煙喝酒打牌,會把自己的老年生活過的有趣且豐富多彩……

看到這裡,我深深的歎了一口氣:這樣的丈夫/孩子/父母請給我來一打。

好多人說,可是朋友圈裡很多都是這樣曬生活的啊?

會寫書法的父親,會做飯的母親,會送禮物的丈夫,會各種才藝的孩子……

可是,我們的生活,并不是朋友圈,或者别人口中那一句半句的生活。

我們的生活完整的樣子,是你看到的樣子:

有哭泣打鬧,有争吵冷戰,有惡言相向,有後悔内疚……

我們的妻子、丈夫、孩子、父母,不是活在别人言語中或者朋友圈中的,

而是明明白白的站在我們面前的。

這樣的丈夫,會累了想要打會遊戲,會忘記我們的紀念日,會買我們并不喜歡的禮物,會懶到自己的衣服都分不清洗了還是沒有洗,會在你面前吃飯打嗝,喝水放屁這種不雅的事情;

這樣的孩子,會把你剛換上的衣服就弄上湯汁,會把作業寫的亂七八糟,會把你花大價錢報的鋼琴課、美術課、圍棋課上兩節就不想上了,會吃飯的時候不吃飯,睡覺的時候不睡覺;

這樣的父母,會不停的問你要不要吃這個,要不要吃那個,會打電話問你我的手機怎麼又壞了,會不停的把你的小家收拾成你不喜歡的樣子,會抽煙喝酒,會不停的做些讨你嫌棄的事情;

可是,我們的生活就是他們,他們就是我們的生活啊。

學會與他們生活,才能過好你想要的生活。

幻想中的固然完美,但是并不真實,會讓你在現實中産生深深的落差,而導緻焦慮、失望,甚至想要逃離。

《美麗心靈》中的約翰納什,因為個性比較孤僻,所以在普林斯頓大學上學的時候,幻想出自己有個室友,叫做查爾斯,會在他困惑煩躁的時候帶他上天台喝酒;在生活中因為不滿足隻能做個研究學者,想要成就更加非凡的成就,所以他幻想出來了威廉帕徹,一個有着特殊身份的國家安全人員,讓他負責解碼國外敵對勢力的接口密碼,成為國家英雄。

在影片中,他深受他幻想出來的人的影響,分不清真實與幻想,最終成為了一種病态(精神分裂症)。

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因為不滿意現實中自己的,而轉而追求讓自己與衆不同,從而導緻出現幻覺或者病症。

...

如果我們對生活中的周圍人不滿,輕點的就會焦慮,因為周圍的一切都和自己想要的不一樣,或者抑郁,因為無力改變世界,導緻厭棄;重點的可能會憤世嫉俗,與人為敵,與所有的不同者奮力鬥争,走向一種極端。

假如,換一種思路呢?

與自己和解

接受不同

在讀《正面管教》這本書的時候,我特别喜歡其中的一個詞:溫和而堅定

接受不同,與自己和解,并不意味着随波逐流,而是真心接納生活的不完美,然後想方設法的自我努力,努力去創造讓自己覺得舒适的環境,如果暫時無法達成也沒有關系,溫和而堅定的緩慢而行,假想這是一場馬拉松比賽,需要參與者有較大的耐心和決心,持續的投入,總有一天會撥雲見日,到達彼岸的終點。這一路上,可能會有荊棘,有風雨,甚至倒退,但是,堅持是最好的良藥。

去年有段時間,因為工作壓力,生活不規律,晚睡晚起,工作沒有精力,回家後看到孩子們吵鬧就會煩躁,然後就會發火,跟老公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吵架,感覺那個時候,自己一個人在堅持對抗全世界。

我為這個家付出良多,看别人都是在坐享其成,所以别人有一點不順我意,比如媽媽不聽我的勸阻,非要幫我洗衣服;讓老公打掃衛生,老公敷衍了事;10點半了,想去洗個澡,但是調皮的孩子還在不停的玩鬧,一點都不肯睡覺;都能讓我崩潰,情緒失控,沖媽媽惡言惡語;沖老公吼叫,說一點也不體諒我的辛苦;對孩子生氣,甚至會吼哭孩子。

這樣的自己,就是已經走到的懸崖的邊沿上,差一點就沖下去了。

換一種思路之後呢。

接受了我的付出是這個家的正常需求,老公和爸媽也為這個家付出很多,珍視他們的付出,學會感謝,感恩。

接受了老公不願意做衛生這個事情,更喜歡做飯,我來打掃衛生,鼓勵他在做飯方面發揮他的優勢,及時肯定。

接受了如果孩子10點半不睡覺,給她說:媽媽有點累了,想去洗個澡,讓爸爸先陪你講個故事可以嗎?

這樣之後,我就釋然了,不再為難家人,也不再強求自己事事做到完美。

接受生活給予的一切,然後努力過好自己的日子。

換個角度,世界豁然開朗。

學會鼓勵,贊賞,及時肯定,這樣才能給自己營造一個舒服和睦的環境,幻想出來的丈夫/妻子/父母/孩子,終究不是現實中的,勉力改造,隻會讓自己挫敗,而且關注的點都在與如何與之鬥争上,如果改變思路,接納生活給予,我的爸爸媽媽就喜歡看老派的電視劇,我的孩子不是乖巧的孩子,而是調皮有個性的孩子,我的丈夫是個幽默風趣,喜歡做飯,帶孩子做遊戲的丈夫,僅僅不喜歡打掃衛生而已。這樣說服自己接受現實,生活也變得容易許多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