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因為太真實,或許是因為我們的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何以為家》才看起來是那麼的深刻,那麼的觸動人的淚腺。在我認為每個人在心裡面都會有柔軟的一部分,這這部電影真實觸動了我們内心最柔軟的部分。
我們應該慶幸自己,慶幸自己有好的父母有好的家庭。我們都說人是不能和别人相比的,可是還是不自覺的去對比兩個人的世界。

電影中的小男孩沒有家庭,被父母所抛棄,我相信這或許是這個世界上最無法接受的苦難。在看到電影這裡的時候其實我們會将自己的父母和電影中的父母去對比,在這種對比後就會讓人們潸然淚下。
《何以為家》聽起來就非常的難受,什麼地方才能是我們的家呢,又有什麼地方讓我們安家。天地之大沒有一個小小的地方成為你的家庭,那是多麼的悲涼。路上行人來來往往,又有誰是自己的親人呢。
《何以為家》起這樣的名字其實是在中國上線後被重命名的。這部電影最初的名字也不是這個,而是《迦百農》。在國外的翻譯中迦百農的意思就是混亂的含義,在電影中這樣理解其實是不準确的。

用聖經中的一段文字解釋其實非常的準确,因為這三個字其實就是聖經中的一個地方。在迦百農有這樣一個傳說,耶稣最初去傳道解惑的地方就是這裡當時一片繁華,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神聖的地方。但是現在一切都是廢墟,沒有人的痕迹。
這樣就可以理解的通了,這麼神聖的地方都變成了煉獄,那麼在什麼樣的地方可以居住呢。用在電影中就是,家裡都變成了廢墟,那什麼才是值得依賴的家呢。
電影講的是在黎巴嫩中一個貧困的地方,裡面有一個非常小的孩子,沒有依靠沒有父母養育,生活非常的艱難。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在這個年紀沒有父母養育,你會過着怎樣的生活。

你就無法吃飽無法有朋友,不能接受教育,甚至生存下去都是問題。而這個小男孩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而且因為一些事他持刀傷到了别人,因為被捕入獄。
也就是在這裡他得到了一個律師的支持,在困境中隻能将自己的父母告上了法院。他的希望是,那些不能養育自己孩子也不能教育自己孩子的父母就不要生下他們。
小男孩的還要照顧自己的妹妹,自己生存都是問題的情況下,兩個人更是舉步維艱。才12歲他就去工作,而工作就是大多數成年人都會喊累的搬運貨物。

雖然說這樣能維持最基本的生活,可是不允許這個12歲的男孩子倒下。在他背後不僅有自己的那個小小的妹妹,更無奈的是不能去醫院看病。因為在那個地方要是沒有身份證的話是進不了醫院的去急救的,要是他倒下了就真的完了。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雖然隻有短短的兩個多小時,但是電影的拍攝時間卻非常長,足足有五個年頭。我們可以看到這部電影的誠意,在剛開始的三年中隻是進行實地調查為電影取材。
然後根據取材進度來制作劇本,而用生活在這個背景中的人出任演員的角色。随後拍攝的時間花了六個多月,但是由于素材非常多,導緻花了2年的時間進行後期剪輯。

由于都是在當地取材,選用當地人做演員所以電影非常的貼近生活在社會底層黎巴嫩的人民。所以在這樣的地方選出來的演員非常的真實,可是說這些演員演繹的都是自己的童年。
戰亂年代何處才能平安的居住呢,補助對于這些沒有住所沒有物資的難民是杯水車薪。而且這樣的環境非常的混亂,基本上沒有人去管,販賣人口到處都是。
在電影中小男孩指責自己的父母賣自己的妹妹而獲得錢,可是父母也是說他們的生活就是這樣經曆的。在法庭對質中,說到了社會現狀,不管是家庭問題還是當時的社會,都讓人感覺到無奈。
看完咯整個電影,大腦裡一直有這樣一個聲音回蕩着,對于父母來說生育到底意味着什麼呢?電影中的故事層次非常多,拍這部電影的導演想表達的更多。或許在這個現實世界就存在着這樣無奈的社會百态。

我們回到電影本身,他想說的就是關于父母生育觀念的問題。我個人的觀點是人類生育孩子是為了繁衍後代,讓家庭可以一直被繼承下去。可是作為人類這樣的高級物種,人類在生育時要清楚自己有沒有能力将孩子撫養下去。
如果不能的話就不要選擇生下來,你有權利生育但你沒有放棄。在這個世界上不盡然都是好的東西,也有那些我們無法面對的陰暗。在我們所不知道的地方有些人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受着苦,而且這個苦仿佛無法逃脫。
所幸的是電影中的那個倔強的男孩子最後脫離了苦海,但是在這個世界中肯定還有無數的孩子和他們一樣經曆着不該是他們年紀經曆的東西。隻是希望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會被溫柔以待,願你走到哪裡都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