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看了電影“何以為家”,12歲的小男孩贊恩在影片最後一段話,很有感觸。不摘錄了,請看下圖。


...

贊恩控告他的父母,質問他們,為什麼把自己帶到這麼糟糕的世界上來。因為戰争,他被父母帶到黎巴嫩的貧民窟。家裡一堆孩子,十多歲的他每天面對的是繁重的勞動,父母的辱罵甚至毆打,還有髒亂差毫無規則可言的環境。

當比他還小的妹妹被父母賣給房東當老婆時,他憤怒了,對抗無效後離家出走。再回到家,他的妹妹因為懷孕死亡,他拿刀捅了房東被抓入獄。

之後,他控告父母,為什麼要給予自己生命。

如果讓我們自己選,你會選擇來到這個世界上嗎?即使我們的父母和環境沒有那麼糟糕。

很久很久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了,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曾經有一段時間,這個問題很困擾我。

當我們找不到活着的意義,而生活卻總是臉色難看,頻頻刁難時,難免會想:如果自己不曾來到這裡,根本不曾存在過,該有多好。

很多孩子,面對父母的苛刻和責難,也許都會有這個問題:你沒有經過我的允許,為什麼要把我帶到這個世界,我根本就不喜歡這裡。

而且,很奇怪,如同贊恩一樣,這個看似深刻的問題,活躍在最懵懂膚淺的青少年時期。之後,似乎很少再想起。

尤其是有了自己的孩子。角色轉換之後,我們才發現,無所不能的父母也是脆弱和無辜的。說到底,親子關系是雙方的緣分,不是單方面的一廂情願。

這絕不是為贊恩的父母開脫。他們雖然有自己的無奈,卻無法推卸對孩子們所犯下的“罪責”。

隻顧生不管養,為什麼還要生?影片中贊恩對母親說的最狠的話是畜生。當時,他的母親來牢房探望兒子,對兒子說有失必有得,自己又懷孕了,希望是個女孩,還叫薩哈(去世妹妹的名字)。

這樣無知的母親也是醉了,不怪男孩憤怒。作為一個母親,不反思女兒去世的悲劇原因,不想着如何杜絕悲劇的發生,而是拿“懷孕”這件事安慰自己,難道不怕悲劇再次上演嗎?難道那個死去的女兒就這樣在她心中被取代,被輕輕抹去痕迹了嗎?

看着贊恩父母一臉的愁苦和無奈,再看看可憐的贊恩,隻想說:父母責任大,生娃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