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自簡書App
家,是人生的起點,成長的搖籃,避風的港灣。一個寶蓋遮住窗外風寒;一橫三撇,是家人的期盼;一撇一捺是回家的步伐;一個豎鈎,是一家人緊緊團聚的脊梁。

圖片發自簡書App
近日,一部原名【迦百農】,中譯為【何以為家】的電影備受好評。影片從莊嚴的法庭上,一個12歲的男孩贊恩,将其父母招商法庭拉開序幕。
這部影片介于紀錄片與情節片之間,講述了一個黎巴嫩難民區家庭裡一個12歲孩子,眼睜睜看着父母為了生存将姐姐賤賣,離家出走本想安穩度日卻在三受挫,重回家庭得知姐姐遇害,終于奮起反抗卻被判入獄。在服刑期間,他控告自己的父母:為什麼要生下我?
影片的男主人公贊恩,12歲,在該片中飾演黎巴嫩難民。這是他真正的名字,而難民同樣是他真實的身份。126分鐘的影片,素材來源于真實,赤裸裸的記錄了,正在遭受戰争洗禮的國度裡,生存選擇與道德選擇的博弈。

圖片發自簡書App
影片定格在贊恩的微笑中,而我卻絲毫開心不起來。我難以想象,那樣慘絕人寰的經曆,竟然全部源于真實。我企圖在那個黎巴嫩的貧民窟裡尋找家的氣息,結果看到的卻是流離失所、滿目瘡痍,沒有憐憫、沒有同情,窮人如同豬羊一般被陳列在砧闆上,為了生存疲于奔命。
有朋友帶着12歲的兒子去觀看了這場電影,影片結束他問兒子:如果你是贊恩你會怎麼辦?他的孩子回答說那是不可能的經曆。我不禁再一次慶幸,我所生長的這片土地有人守護它的安甯。一位曾參與過維和的退伍軍人曾和我講,戰争給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

圖片發自簡書App
回歸影片,他究竟給我們這些溫室裡的花朵怎樣的反思?必須承認的是:我們無法理解他們的痛苦,我們知道他們的存在。
贊恩,是那個舉着刀子刺向富人的瘋子;也是那個被父母利用賺錢養家的孩子;更是被戰争波及毫無反抗之力的受害者。而他的父母呢?他們的一生都是奴隸,禍福旦夕,任人擺布。加害者同樣是受害者,有太多的不平都無從申訴。

圖片發自簡書App
影片中有幾個情節,
1. 贊恩丢掉了老闆送給姐姐的糖果。
2. 在遊樂場贊恩脫掉了女性模特的外衣。
3. 沒錢的時候贊恩拒絕了免費的飲料。
4. 贊恩丢掉了來監獄他的母親送來的食物。
5. 買“飲料”時被欺辱贊恩拼命保護弟弟。

圖片發自簡書App
因為這樣的細節,讓我感覺這部影片如此真實,這樣真實的慘,令人唏噓難過。那個瘦弱的身體裡,确實的住着一個高大的靈魂。
電視劇家有兒女裡,劉星開過這樣的一句玩笑:誰讓你生我了,經過我同意了嗎?在這部片子的背景下,生育究竟是禮物還是又一場災難?
不要覺得這部以戰後難民區為載體的電影,對現實并沒有什麼參考意義。
身邊有太多的父母對于孩子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我們教育孩子感恩父母,同樣要告訴他們面對侵犯要學會反抗,别讓孩子背上恩情債。等你有了孩子第一次成為父親和母親,也會做的不好,别什麼都賴孩子。要溫柔的和孩子說上一句:媽媽來到這個世界上也是第一次當媽媽,當的不好,請多擔待。
2017年暑假我曾去支教,那裡有相當多的孩子生性頑劣調皮搗蛋,但也有好多成績優秀的孩子被父母逼得辍學。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叫開紅的男孩,他是村子裡出了名的“小偷”,但他全家隻有一月百元的收入,他也隻是想要生存。
在很多家庭将要破裂的時候,中國人總是勸和不勸離。然而如今我也會思考原生家庭真的對嗎?有多少原生家庭裡的孩子,目睹了父母的暴力留下了一生的陰影。重組的家庭如果幸福美滿,也許對他們來說是個轉機。

圖片發自簡書App
影片的主人公贊恩,這本片導演和相關人士的幫助下,已經和他的家庭移民挪威,睡上了真正的床。但還有太多人,沒有他們那麼好的運氣。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開始,我覺得這部影片慘的讓人心疼,我好希望誰來救救贊恩,這個12歲的孩子。可到後來,我相信他是來救我們的,那個瘦弱的軀體裡,閃耀着不可磨滅的人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