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機養育

劇中對于孩子的養育完全看心情, 這種随性已經深深的變成為了一種條件反射。
爺爺奶奶輩對孫輩的寵愛或者是溺愛,也許是一種天性和本能, 那麼父母輩的教育,難道不是為了讓後代更好的在世界上生存麼;

電影裡的父親完全根據自己的心情,沒有溝通, 沒有理由,隻有父權的壓制。

從最初随意的更改興趣班,到後來去看天文展覽。
關于愛因斯坦的迎來送往,即使走丢了也沒有假裝做樣的去找找,更沒有好好便一個可以讓女兒接受的理由。
随意弄一條狗來糊弄,真的是現代版的指鹿為馬,還強迫女兒接受。
女兒幾次晚歸,無論是着急、歎氣還是打罵的确表達一種父輩的擔心和焦慮,這難道不是平時疏于管理日積月累導緻的麼?因為每次都一樣, 事後也行為的溝通和情緒的疏導;
幾次三番的讓十三歲的女兒紅酒白酒, 卻在酒吧看到女兒喝吐之後轉身離去,這是為了成全的意思麼?

随機的養育, 讓女兒也沒有方向,為人處世沒有一個可以參考的行為基準, 不斷在追求自我和迎合社會中搖擺的成長

自我成長

沒有基準, 沒有養育,李玩同學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摸索出一條屬于自己的成長的道路。

也曾經要求打了奶奶的弟弟道歉, 也不得不在中國式飯局裡幹下了這杯酒。

但更多的從和愛因斯坦的相伴中, 認清了的自己,倔強的成長;

善良:就是從一開始的不接受,到疼愛與憐憫;
責任:就是走失後的郁郁寡歡, 竭力尋找;
是非:就是面對家人軟硬兼施的情況下,拒絕穿上皇帝的新衣;
勇敢:就是在狗狗被虐待後的挺身而出;
失去:就是狗狗要被送去狗肉火鍋店時的心有餘而力不足;
放手:就是最後在狗狗收容所時的狂奔和得知結局之後淚水;
解脫:就是最後路狗甲,我所謂是否就是原來的愛因斯坦;

在與狗的相處中, 不斷的了解自己與自己和解, 抱着虐待的小狗說道”不怕, 我們不怕“即是給小狗的安慰, 有何嘗不是說給自己聽的呢?

在否認新來的狗狗不是原來的愛因斯坦, 以及看着父親送狗的車子逐漸遠離, 深深的無力感,帶給她的迷思和不知所措, 在父權下尋找自己的空間, 又像是在黑暗中狂奔卻又看不到一點光明;

掙紮反抗中摔門離席而去, 但是迎接她的卻又是天文館的閉門謝客;

在謝謝叔叔, 低頭啃狗肉的那一刹那, 她是成熟了還是沉淪了……

僞善的善

好難的一個英文單詞。僞善是善麼,需要區别"僞善"和"真善"還是"僞善"和"僞惡"?

在中國酒桌上兩次一飲而盡的時候,在說聲謝謝,吃下狗肉的時候,你說她是真心還是僞善呢?

愛因斯坦作為一條狗,被人買之即來,送之即去,沒有任何自己的選擇權利,而它能做的隻有讨好主人換取衣食無憂的生活。

而李玩呢,如何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更好的社會生存權?難道她本身不就是女兒、姐姐、學生、外孫女以及狗主人的扮演者麼。

而弟弟那句真心誠意的邀請 ”你以後來我家玩,我有很多玩具“,卻又是聽的那麼的心酸。

而對于每一個人來說,我們不是也在社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難道這些角色都是真我,而沒有任何僞善的成分嗎?

其他的欲言又止

導演的野心很大,除了青春的成長以外,還有很多想要表達的:
原生家庭的母愛缺失;
二胎家庭姐弟的相處;
家庭的教育和父母的"我以為";
表姐支線劇情的青春與愛情;
中國社會和酒桌文化;
但都點到為止(或者沒有時間以及篇幅講清楚),隻能意會不能言傳。
很中國的一部電影,隻有中國人才能看的會心一笑,而老外看了一臉懵逼。

輪滑合并到,樓上口技與鳥叫,愛因斯坦和品行宇宙,方言的入戲和普通話的出戲(有評論說李玩的普通話是敗筆,但是現在的小朋友能說方言的是越來愈少了, 是可喜還是可悲)……細細琢磨,還是有不少值得玩味的細節;

END

關于教育和成長, 我也沒有答案, 因為沒有試錯的可能,也不知道其他平行宇宙的結果。更多的時候,隻是讓自己相信對于下一代教育的選擇是正确的從而放過自己。

就像影片最後的弟弟,被迫的在冰場上不斷的爬起跌倒,沒有選擇,繼續爬起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