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完古龍先生的原著,出于對故事中人物結局的好奇,趕忙來看了這部古龍親自操刀編劇的同名電影——《白玉老虎》。整部電影看下來五味雜陳,多少有些遺憾,不過幸好,遺憾雖有,卻并非主要,因為古龍畢竟是古龍。

說遺憾,主要是針對情節的設計。可能是受電影的體裁和當時受衆趣味的影響,很多情節都作了簡化式改編。這固然減少了不必要情節和人物的出現,讓主線故事更突出,但是也造成了一些邏輯問題。比如趙簡為什麼一定要選擇在自己兒子結婚吉日被人殺死?如果他本身就是武林正道的領袖,那麼他的死亡是不是意味着唐家堡已經可以發動總攻?——荊轲刺秦,怎麼能靠太子丹的人頭來獲取信任?這些矛盾,在原書那可以得到很好地解釋:趙簡是大風堂的三位主事人之一,而堂主雲飛揚則在閉關;而大風堂的宿敵本是電影中一閃而過的龍套,江南霹靂堂的雷家,因為霹靂堂與唐門聯盟,使得原有的均勢被打破,大風堂危如累卵,千鈞一發之際,趙簡隻能讓自己的結義兄弟上官儀割去自己的人頭,換取唐門的信任,拖住敵人的腳步。——隻有上官儀這樣的人,才能成功潛伏進威垂百年的唐家堡完成任務,而隻有趙簡的人頭,才能讓上官儀獲得信任。

除了故事設定上的模糊,簡化另一個更緻命的問題就是,它直接削弱了古龍式翻轉的奇妙與趣味,那些本能令人拍案的計謀争鋒變得有些呆闆無聊。——唐玉如何混到趙無忌的身邊,兩人如何相互算計,最後趙無忌怎麼利用他拔掉了唐門的暗哨,這些情節在書中更加豐富飽滿,動人心魄。影片中雖然大體表現出來,但是節奏上實在太急,唐玉好像隻是來過了個家家就自爆了,而這招撒手锏除了讓趙無忌翻了個跟頭之外,也沒造成什麼實質性的傷害。

如果說簡化還勉強能接受,那電影在小說之外自行續寫的情節就簡直有點讓人無語了。化名鐵中棠的趙無忌要和唐羽結婚,為什麼大風堂的人立刻就判斷出這個鐵中棠就是趙無忌——無忌卧底的事情在大風堂人盡皆知?衛鳳娘和趙千千得知無忌結婚後,立刻懷疑無忌變節,可是以無忌的身份根本沒有變節的理由,總不能是——因為愛情?衛趙率大風堂闖婚宴,隻要唐缺喝酒就着點花生米,就看得出“鐵中棠”有問題,上官儀一番做作本就已沒什麼必要,風娘和老仆簡直是強行自殺……

這些遺憾雖然足夠令人頭痛,但我還是願意推薦這部電影,因為在我心裡它畢竟表現出了真正的古龍。什麼是古龍?波詭雲谲的情節?聳動毛發的豪情?還是餘味不盡的對白?——比如“隻有最溫柔的人,才會做出最狠毒的事。 因為沒有人會防備她出手。”這是唐羽假意毒殺趙無忌時說的,這句話确實很江湖,但卻并不是古龍真正想說的,有趣的是,這句話也并不是唐羽真正想說的。唐羽真正想說的是什麼呢?是在故事的最後,唐羽拿着一柄劍在唐家堡裡面對着圍繞周遭的大風堂子弟,對趙無忌說:你搞錯了,真正瘋了的,隻是你們這些江湖中人,永遠的争權奪利,排除異己。

什麼是江湖?且讓我們先回到故事。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複仇的故事,也是一個潛伏的故事:江湖子弟得知父親被害,于是辭别親友,苦練武藝,然後卧薪嘗膽潛伏到敵人家裡去,終于大仇得報,在這中間,主角當然有了很多奇遇,經曆了很多驚險刺激,最後當然也是大圓滿的結局。這早已經是武俠小說的一個定式,放在今天,這個定式可以被概括為八個字——獻祭親爸,餘生開挂。

古龍也在寫這樣一個故事,但卻不想重複這個定式。因為在這個定式裡,複仇之神總會在最後為主角加冕,把榮譽與武功作為報償贈與。但在古龍的體認中,在比這個定式更接近現實的維度裡,事實是:仇恨并不能帶來什麼,它隻會逐一剝奪走一個人身上所有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在原書中,古龍寫到過,當趙無忌将自己獻身于仇恨時,他就已不配再擁有那些高貴的情感。仇恨把他異化稱某件器物,他放棄了和風娘的愛情,與千千的親情,放棄了人類最高貴的情感,用地獄之火煅燒自己,把自己變成仇恨的一部分。而故事的結局是什麼呢?在書中,是上官儀告訴他:你我沒有仇恨,我是忍辱負重的卧底,現在你要盡全力保護我的安全。而在電影中,則是最後大風堂内滿屋的白燭和屋外兩個沒有名字的靈位。

原書在白玉老虎的秘密展露的一刻戛然而止,因為這個複仇的故事已經結束——本來無仇,該怎麼複?雖然已沒有複仇,但是曾經的愛情,親情都已經再回不來了,那個曾經的自己呢?

可能有人不太同意,趙簡的死雖出自願,但是确實為了消滅唐家堡而死的,仇恨怎麼會不在?是呀,仇恨還在,所以電影繼續展開。為了取得信任——假結婚、迫不得已地傷人——最後負人、誤人,無以為人。老仆和風娘的死在情節上雖屬牽強,但是就結局而言,卻并不意外。這好像是個技術問題——如果這兩位傻大姐再聰明一點,就可以完美收官了——但卻并非如此。昨天有人報了仇,今天你要去報仇,那明天呢?當仇恨的鎖鍊開始絞動,沒人能置身事外,你得待在自己的位置上,複仇,或者被複仇。這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對這兩句話體會最深的應該是唐傲和唐羽。煙波湖畔,一襲白衣吟詠終日,卻終究難覓桃源。唐傲在最後對趙無忌說:“你有沒有想過,我和你都有點可憐。我們像棋子一樣,在江湖上任人擺布。”江湖就是江湖,沒有人能笑傲,即是劍法無敵也不行,因為江湖有它的鐵則:“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正邪不兩立”……當忍辱負重的上官儀準備對唐羽“斬草除根”、在門後偷襲殺死了唐傲時,他臉上的猙獰有沒有扭曲某些正邪的分際?所以,江湖的鐵則原來是:無論血已經流了多少,我們今天必須要死一個,因為我姓唐,而你姓趙。

荒誕,才是江湖。

再提一嘴影片中的桃源“非世間”,在書中,車馬異人叫蕭東樓,二唐的師父棺中人叫九幽侯,兩個人并不是從屬關系,甚至有點敵對,但卻不能離開彼此——蕭東樓脊骨寸斷,靠架子支撐,每年要九幽侯連點他周身穴道才能活下去;九幽侯劍法無雙,但身中奇毒,平時在棺材中修養,每年去找蕭東樓拿一次解藥,名副其實的相愛相殺。即便權傾天下、劍法高絕如二人,也依然如是,哪有人能在江湖之外呢?既然不能跳出江湖,那麼人在江湖,難免身不由己。

之所以有人隻能稱為一流,而有些人卻能被冠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們在把自己費盡心血的事業推上高峰的同時,又能對這項事業盡行反思。古龍對江湖、對江湖人的反思即如是。

古龍有一部雜文集叫做《不是集》,因為每篇的題目都是”不是XX“。從電影聊開來,拉拉雜雜的說了這麼多,恐怕也不能算是一篇影評了,那就不妨效颦,叫做不是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