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年前,一部《黑衣人》用怪誕風趣的方式把外星人、神秘特工、重口味怪獸等獵奇元素結合,締造了一股席卷全球的流行文化風潮。

威爾·史密斯和湯米·李·瓊斯的黑衣人形象成為了影史經典,大号墨鏡搭配黑色西裝,炫酷武器,人們很容易模仿,又很難簡單cos出他們的神韻。

全球票房收獲逾5.87億美元後,出品方哥倫比亞影業乘勢打造出系列三部曲。

2002年《黑衣人2》和2012年《黑衣人3》都保持了一定的口碑水準,這個系列也成了導演巴裡·索南菲爾德個人最知名的商業代表作。

...

随着“大IP時代”的來臨,好萊塢各大影業都把自己的老牌系列回爐再造,索尼哥倫比亞自然要把“黑衣人”重新送回大銀幕,即便原來的靈魂人物威爾·史密斯早已無意回歸,湯米·李·瓊斯已經年過70歲。

第一個難題,誰來接班?

《黑衣人3》宣傳的時候威爾·史密斯似乎說過要他兒子來,隻是賈登·史密斯的表現一直令人失望,年齡也不太合适,冒險啟用并不理智。那隻能從好萊塢的人才庫裡找了,當紅,正派,能搞笑,能跑能跳,魅力非凡,并且還得有個默契的搭檔,結合當今的流行趨勢,最好女性,“黑白搭配”這兩點都得要。

感謝《雷神3》,感謝漫威,“雷神”克裡斯·海姆斯沃斯和“女武神”泰莎·湯普森非常符合上述條件。

...

第二個難題随之來到,錘哥和泰莎能擺脫來自漫威的角色捆綁嗎?

《黑衣人:全球追緝》點映之後,問題有了答案。

暫時不能。

預告中就已經有了錘哥拿錘子的畫面,很明顯這是因為他演過雷神才這麼設計的。估計去看點映場的都是影迷,正片裡當他拿起錘子,即便這是預告中的片段,全場依然哄堂大笑。

居然可以這樣和其他公司的電影“聯動”,營造出喜劇效果,那為什麼還要擺脫“角色捆綁”呢?

于是我們看到了克裡斯·海姆斯沃斯複制了《雷神3》的表演,隻不過沒有了雷神人設的限制,又是一個全新的角色,他可以更加地自由奔放。然後電影裡的王牌特工H,活生生就是一個死侍上身的雷神,嘴炮技能火力全開。

...

“女武神”泰莎·湯普森的表現相對沒有《雷神3》那麼驚豔,導演F·加裡·格雷給了她大量的特寫鏡頭,卻沒什麼大用處。

好在是她和錘哥有過合作,兩人的默契,化學作用就擺在那裡,不來也不去。倒是最後微妙的感情戲處理地有闆有眼,黑衣人不能談戀愛,要耐得住寂寞,但人性的本能總是難以抵擋,觀衆看到了特工們人性化的一面,這是老版電影有所欠缺的。

...

就算角色捆綁的問題不會造成很大問題,第三個問題也都決定着系列“重啟”的媲美原生三部曲的高度——如何讓觀衆迅速熟悉并認可新角色?

老版電影中的J和K依靠威爾·史密斯和湯米·李·瓊斯的個人魅力而深得人心,錘哥和泰莎雖然還沒有前面兩位那麼老到,但至少他們有各自的特點,在漫威電影裡都成功塑造了各自角色,到了新電影完全有能力給新角色注入獨一無二的亮點。

可能和很多人預期不同,接替威爾·史密斯“J特工”位置的不是錘哥,而是泰莎飾演的M,她才是全片的核心人物。

與《黑衣人》的情節類似,《全球追緝》一開始都是先由老特工出場,然後從新特工的角度切入開展劇情。不同的就是J屬于被動,而M是主動想尋找加入黑衣人組織。

J是男性,最大的特點是體能賊好,跑不累;

M是女性,體能不錯,最大的特點是聰慧過人;

兩個新老角色分别代表了男性和女性的優勢特征。

...

童年的一起意外事件改變了M的觀念,她對世界的看法與常人不同,所以她逐漸變得特立獨行,在其他人看來她就是個怪咖,不切實際的瘋子。她想要證明自己的世界觀是對的,成為黑衣人是最好的方式。

M的設定應該是一個“天才菜鳥”,老特工想不到的東西她能開啟上帝視角看到。可惜泰莎并沒有演出高智商天才女性的感覺,緻使M的聰明顯得有些“運氣成分”。

可以說是M開啟了整個故事,觀衆是跟随着她從“現實世界”進入到有異想世界的。她什麼時候找到黑衣人組織,故事就什麼時候正式開始。她是解決“問題”的神奇鑰匙,劇情的好幾處難關都是有了她才得以解決。

...

錘哥飾演的H和史皇的J也有點相似,他們都是一個與衆不同的黑衣人特工。

H的個性可能要更加鮮明一些,他不喜歡整潔的服裝,不喜歡組織的死規定,善于打交道,嚴重話痨症患者,能和外星人稱兄道弟,甚至談戀愛。

說白了,就是一個“痞子黑衣人”形象。

他完全有資本這麼做,因為他曾經擊敗了入侵地球的蜂獸,是組織裡的英雄人物。電影開場的序幕部分,就是他和T特工一起對抗蜂獸的情節,隻是戰鬥結果被略去,成為了全片的一個“大坑”。

...

還有兩位主角之間還多了一個CG角色士兵Pawny作為“潤滑劑”,這個小士兵非常搶戲,屬于搞笑擔當,它,噢不,是他,他絕對有潛力成長為類似《星戰》R2D2和C3PO那樣的經典非人類角色。

...

“營救之神”連姆·尼森飾演倫敦黑衣人分部的領導T,傳說中他和H一起打敗了蜂獸。

剛剛度過67歲生日的連姆·尼森不用怎麼跑了,卻魅力依舊,他演出了一個領導的氣場,怒怼C特工的一幕小秀了一下演技。

...

拉菲·斯波飾演特工C,與連姆·尼森的戲份相當,常常與H唱反調。

93年奧斯卡影後艾瑪·湯普森飾演特工O,她戲份不多,主要引領另一個湯普森演的M進入黑衣人,并派其到倫敦完成實習任務。

...

信任“碟女郎”麗貝卡·弗格森演了個曾經和H有過感情的軍火商外星人Riza,主要負責補充女性角色和打鬥戲。

總的來說,一衆好萊塢頂級演員都能清楚地确定各自角色的定位,《全球追緝》是典型的好萊塢流水線式商業片,對他們來說可謂是小菜一碟。

...

角色過關了,那就到了第四個問題,專注一個新故事還是專注拓展世界觀?

鑒于漫威電影宇宙的火熱,有些類似《神奇動物在哪裡》等外傳性質的電影都把主要的任務放在了“拓展世界觀”上,觀衆進入了作者所構建的奇異世界,卻對人物的經曆毫不感興趣,這是危險的。

索尼哥倫比亞重新開發“黑衣人系列”,那當然是希望這個老招牌能成為和“蜘蛛俠”那樣的搖錢樹,那麼構建一個“黑衣人宇宙”,為後面更多的電影鋪路,應該就是《全球追緝》的一個重要任務。

...

從片名上看,黑衣人組織從美國邁向了國際,難道這也會是一部“超長預告片”?

并不是。

電影中确實有一些世界觀的描述,比如埃菲爾是黑衣人組織的創始人之一,遍布世界各地的黑衣人分部,黃渤亂入等中國元素。不管是不是中國上映版車站才播報的中文語音,要說索尼以後要拍個中國人主演的黑衣人電影也不是沒有可能性。

即便剪輯節奏有點迷,不過觀衆還是能專注到劇情上面。

兩個反派外星人的襲擊給女主M與老鳥H惹了麻煩,M因此發現了黑衣人組織可能有内奸。然後第二幕兩個特工一起冒險,調查出兩個反派外星人的目的,劇情反轉後第三幕進入終極大戰。

...

閱片量多的觀衆能很早就猜出誰是終極大反派,劇情反轉算是比較“套路”的,但至少電影确實是在講故事,而不是借故事描述世界觀。

沒有看過系列前作的觀衆和老粉不會有太多的區别,老粉最多就是看到片頭字幕會有種親切感。《全球追緝》并非粉絲向,所有人都能看懂至少80%的内容。

這個系列本身就不用考慮太多現實邏輯,更不用費神去思考探索,增加“觀影門檻”隻會影響電影的娛樂性。

《速度與激情8》導演F·加裡·格雷的執導方向很明确,他把電影的娛樂性放在了第一位。

...

第五個問題決定着《黑衣人:全球追緝》,是否算是一次成功的重啟,或者說,有沒有真正地繼承了“黑衣人”的精神。

對比兩個多年後重啟的系列。

2009年《星際迷航》,把重點放在了角色塑造,口碑不錯,但卻失去了原生系列的精神内核,社會、種族、人性等問題探讨是幾乎沒有了。

2017年《銀翼殺手2049》,則成功延續了《銀翼殺手》的深層次主題,關于複制人算不算是人類的問題依然深刻。加上屌炸天的畫面和配樂,那必須是口碑大爆。隻可惜票房不如人意。

...

那《黑衣人:全球追緝》把經典原作的核心給丢了嗎?

大概是丢了一半。

《黑衣人》成功的原因,在于兩個字,“獵奇”。縱觀所有外星人電影,要麼是入侵的,要麼溫情的,要麼惡搞的,後來還有《第九區》這樣諷刺現實的。《黑衣人》在“外星人類型片”中開創了一個獨特的類别——重口味科幻喜劇。

尤其是1997年的開山之作,開場就是一個蟲子惡心地被壓扁,噴出不明液體;

K一槍爆了外星人的頭,噴出不明液體;

最後呼應片頭壓扁了“害蟲”,噴出不明液體。

類似這些“不堪回首”的回憶是這個系列的一大亮點,加上用如此幽默的方式處理外星人議題,“黑衣人”才會那麼獨一無二。

...

到了《全球追緝》,首先“重口味”是沒有了。

大可能是出于市場考量,外星人的重口味大多變成了“醜萌”,索尼果然是跟漫威學到了,PG13的歡樂永遠要比R級的黃暴要更有市場。

外星人都變成了萌物,好處是在市場上能更受歡迎,開發周邊産品也更容易,看看别人家的大白,看看别人家的皮卡丘;壞處是丢失原作的精髓,開辟另一種風格是有風險的,老觀衆會批評,新觀衆不一定會被吸粉,因為别的電影也有萌物,你不一定能萌得過别人。

當我們感覺不到外星人是外星人,《黑衣人》系列就會失去“獵奇”标簽,以及自身獨特的閃光點。

...

當然原生三部曲也是不折不扣的商業片,娛樂性大于藝術性,《全球追緝》沒有丢掉娛樂性,反倒是有所加強,笑點基本都安排地恰到好處。

商業電影需要根據市場需求做出調整,要完全按以前的方式來拍并不一定最好的方式。《全球追緝》與經典的味道有所不同,隻能說新時代的黑衣人,就是這樣的。

不隻有men in black,還有women in black。

...

命運自會在恰當的時候,帶領你去該去的地方。——《黑衣人:全球追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