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是我接觸的第一部法語動畫電影,改編自法國作家Jean-Francois Beauchemin的小說《a Quebecker》,故事是關于一個男孩找回他父親的愛。

...

森林之外有什麼?

兒子從小被父親灌輸“如果踏出森林一步,我們就會永遠消失。”對他而言,森林與外面世界存在着一條不可逾越的分界線。但就像導演在一次采訪中提到的,孩子天生想知道牆壁後面還有什麼,這份好奇會驅使他跨過那條線,讓他結識好心的醫生,Manon,在他們身上發現友誼,愛情及一切其他人類情感,促使他認識到親情的存在并最終去尋找他父親的愛,這個過程構建起了影片的主線。


...

人與自然是影片另一個潛藏的主題,在父親被趕出城鎮之後,是森林接納了他們二人,除此之外,影片的動畫外在允許它用一種更溫柔的形式表現死亡,模糊了生與死的界限。在這裡,死亡不過是生命轉換的一個過程,人死後魂靈将以動物的形式繼續存在,更和諧地與自然聯系在一起。

烏鴉回歸之日,是悲劇重演?

...

在影片的後半段“烏鴉”才正式出場。在城鎮居民的眼中,烏鴉是災難的象征(除了老好人醫生,他身上具有寬容,理解,善良等等幾乎所有一切道德品質),是命運輪回的預兆,但對兒子與Manon而言烏鴉不代表任何負面意象,甚至是愛的使者。因為在他們還未被世俗偏見左右,他們還有着最純真的情感,也因此隻有他們才能看見森林中的幽靈。

父親在經曆喪妻之痛後,過度悲傷使他失去了愛的能力。他把妻子的屍體與自己的回憶深埋在廢墟之中,披上獸皮隻是下意識的自我保護。直到影片的最後一刻,之前影片中的所有渲染和鋪墊才得到完整的宣洩,父親在這一刻醒悟,他沒有讓自己身上的悲劇再度發生的兒子身上,而是坦然面對死亡,在這裡他才完成了自我的“救贖”。父親在烏鴉之日找回了愛,于是在廢墟中他可以重生,再次見到他的妻子。在父親身上由人到野獸,最後再由野獸之身而體現人之溫情的幾度轉折,之間的區别僅是一個愛字而已。這是影片對愛的诠釋——它是區分人與野獸的标準,它的力量不應僅橫跨種群區别,還應超越生死。

...

兒子最後與Manon離開了森林,影片到此也就結束了,不免會讓人多問一句:之後呢?小鎮的居民會就此接納他嗎?柔斯太太可能不找他麻煩嗎?他可以暫住在醫生家,但總非是長久辦法,即使醫生肯長留他在家中,周圍鄰裡會怎麼看?誰又能保證兒子最終不會如父親一般遭受反對,被驅逐出鎮?也許真的是悲劇再次上演呢?回到兒子與Manon自身,稚嫩的感情能持續多久?——但我該就此打住了,在結尾的氛圍中這實在是不合時宜的,這些問題還是留給編劇跟另一則故事吧。未來也許還在未定之天,但時間還很多,你還有肯接納你的醫生,愛你的Manon,生活才剛剛開始,just relax and enjoy it.


Ps:如果你死後也就化為一隻動物,你希望會是什麼?

     ——我?讓我作那隻烏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