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帶韓老師去看這部電影,讓賈玲替我說出我心裡的話
對賈玲,沒有公允,隻有偏愛
對賈玲的喜愛,源于 2010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的相聲《大話捧逗》,當時覺得這個兩頰有梨渦的小姑娘太甜了,真有眼緣。此後就一直關注她,賈玲的每個小品我都看過,了解了她的故事,陪她一起哭、一起笑。《你好,李煥英》的小品,來來回回看了很多次,每次都淚流滿面;方磊的《依蘭愛情故事》,我輾轉買了正版光碟。
從師範畢業之後,韓老師當了一輩子老師:先是初中、後來調到高中,高三畢業班一教就是十年。連我自己都覺得,我媽太像老師了:有耐心、絮叨、和藹中時不時透露一絲威嚴。高三那年我插班到我媽所在的高中,有一次我們語文老師請假,我媽代課,我坐講桌旁邊擡頭看見韓老師的時候,覺得熟悉又陌生:講台上我媽太帥了吧!學識淵博、口若懸河,跟生活裡的媽媽判若兩人。
我小學的時候韓老師又開始工作之餘考研,而且一舉考上了,但因為異地不能照顧我最終還是放棄了。
可惜作為老師的孩子,我實在是不争氣,從小到大成績都是中等勉強偏上,在學習上就沒成為過我媽的驕傲。所以看着電影裡的賈玲,仿佛看見了自己,當一回韓老師的女兒,怎麼就沒讓你為我驕傲一回呢。
坐在影院,是女兒,也是母親
坐在電影院的時候,是雙重身份:既是女兒,也是母親。
真正對“母親”這個詞有深切感觸的時候,不是身為女兒,而是自己也成為一名母親。在生育這件事上,無論生理還是心理,都絕對做不到男女平等。生育的疼痛、兩小時一次的哺乳、孩子跟母親身體與心理的依戀。所以說個生育的題外話:如果想成為母親,一定要确保你有一個給力的隊友,這很關鍵。所幸我的隊友很給力,基本能分擔的都分擔了,所以如果你問我千辛萬苦生育後悔嗎?不後悔。但會要二胎嗎?不會。
發小說,孩子都是天使,出生前在天上千挑萬選選中你當她的母親,這話我信。懷孕時候想要個女兒,就生了個女兒,得償所願了。我女兒跟我太像了,壞脾氣、愛生氣、愛撒嬌、機靈,連噘嘴瞪人的眼神都跟我一模一樣......以擁有女兒的母親視角看這部電影,也感慨頗深。
我沒在豆瓣上曬過女兒,朋友圈也極少。因為我更希望自己的第一人設是“自己”,而不是“母親”。盡全力生育、養育女兒,就是我目前能做的一切,但我确實做不到萬事把孩子放在第一位。這可能和中國傳統母親的觀點相悖,但其實從女兒呱呱墜地的一刻開始,我們就是兩個完全獨立的個體了。親屬關系上我們是母女,在社會裡我們還會有各種各樣更多的角色。走什麼路、遇什麼人、經什麼事都要各自體驗。等她長大了我也會告訴她:婚戀自由,生育自由。我可以接受她是不婚主義,可以不要孩子,甚至同性戀,我都可以接受。按自己的意願,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無悔這一生就可以了。
就像李煥英在電影裡說的“我的女兒,我隻要她健康快樂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