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屬于乍一看有點意思其實經不起推敲的類型。

第一個問題是發明曆史:曆史上并沒有關門打狗的計策,沒有芥子氣(日軍投鼠忌器),沒有槍斃日軍俘虜(常凱申對“友邦”和“國際觀瞻”的無比尊崇),沒有水閘偷襲(無記載),沒有沒有戰鬥機俯沖(日軍投鼠忌器),沒有遊渡送旗(開着車送的),沒有懸賞拉電話線(本來就有電話),沒有黃教主特派員(有電話),沒有照明彈加掃射(撤退相對順利),四天五夜的戰鬥并不激烈(日軍并無攻堅意願)。

第二個問題是屁股太歪:在主力潰散的情況下由一個營的兵力守在租界門前的倉庫裡,常凱申的意圖是吸引國際關注,争取列強幹涉,挾洋自重以便求和,這一場表演在蘇州河對岸的洋大人看來無非是東亞的黃種猴戲,他們作壁上觀即可;況且日本退出國聯,吃透了洋大人的心态,常凱申的拙劣手法除了犧牲更多将士,并不能達到起預期目的;而導演試圖将此與愛國将士的精神縫合,并将逃跑将軍孫元良的後人擡起來捧場,實屬惡劣。

第三個問題是邏輯跳躍:一群演技派演員,演繹一群單薄的紙片人;角色的性格說變就變,毫無過程。老算盤怎麼跑到對岸?楊小姐能平安過河,其他人(拉電話線)為啥都送死?老鐵一直慫,最後突然硬了一把?小湖北為什麼要主動斷後?斷後小隊不依托工事掩護大部隊撤退,反而一部分把自己鎖起來,一部分主動尋求日軍決戰?英軍在垃圾橋上鋪紅十字旗,隻鋪一半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