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名《與巴希爾跳華爾茲》

是一部動畫紀錄片,以1982年以色列和黎巴嫩交戰期間發生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難民營裡的故事為背景,講述了導演與朋友一起探尋曆史的經曆,以動畫的虛拟形式反映了戰争的殘酷。

影片從個人視角描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事件,可怕的薩布拉-夏蒂拉大屠殺就發生于這次入侵。當時以色列軍隊沒有親自操刀屠殺,但他們對兇手的暴行不聞不問甚至暗中縱容,可恥的态度更令人憤恨不已。這部電影不僅是一部成功的反戰片,更是對當時以色列行為最嚴厲的道德控訴。

...

與巴希爾跳華爾茲

劇情簡介:

影片是從導演朋友的一連串噩夢開始的。他總夢見自己奪路狂奔,身後追趕着26隻疾如閃電的可怕猛犬。夢的意義非常明顯——戰争期間他在黎巴嫩曾射殺過很多狗。導演自己也參加過那場戰争,但絲毫回憶不起來當時的情景。聽說這個故事後,有着類似體驗的導演意識到:自己也沒有忘記那場戰争,而是和朋友一樣,把記憶推入了潛意識的最深處。

他開始采訪參加過那場戰争的人,想通過他們的叙述找回自己的記憶。他和很多老戰友談過話,最後終于回憶起了那場戰争。影片反映出來,戰争本身毫無意義,戰争雙方都在肆意發洩破壞欲望,恣意踐踏生命,種種理念一時讓觀衆出現錯覺,誤以為福爾曼和很多前輩一樣,不想過多糾纏中東沖突的是非曲直,更多着眼于反對戰争本身。

當電影開始分析幸存者心中糾結的罪惡感時,觀衆開始明白:那場殘暴的大屠殺才是拍攝這部電影的主要動機。電影最後一部分直面屠殺,更通過當時以色列最好的戰地記者羅恩·本·伊沙利之親身體驗,點出其餘的曆史事實,把電影直接推入高潮。

結尾時,電影又跳回到史料鏡頭,從而再次強調了反戰的中心主題。

在薩布拉-夏蒂拉大屠殺中,号稱要為遇刺領袖傑馬耶勒(Bashir Gumayel)報仇的基督徒士兵列隊沖入難民營,把還沒來得及撤走的老幼婦孺屠殺殆盡。駐紮在附近的以色列軍隊袖手旁觀,沒有采取任何阻止行動。更有甚者,以色列軍隊還燃起火堆照亮夜空,為兇手的搜捕謀殺行動提供貼心方便服務。他們對謀殺的默許是得到當時以色列國防部長阿裡埃勒·沙龍(Ariel Sharon)授命的。此事披露後,沙龍被迫宣布引咎辭職。

這場戰争的政治意義,無論是建立黎巴嫩民主政府的一次不成功嘗試,還是旨在沉重打擊當地恐怖組織,在電影裡都沒有提到。福爾曼的電影一直圍繞個人視角展開,讓觀衆也是感同身受:不管出于什麼借口,戰争就意味着災難。不過福爾曼堅持,即使聲讨的是如此嚴重的罪行,我們也不可偏離基本的道德标準;否則,不管有多麼充足的理由,我們和可恥的兇手将毫無分别。

個人一點兒感受:

戰争是罪惡的源頭;

戰争像嗜血蟲一樣不斷的吮吸着你的血液,而你卻無能為力;它給人們帶來的傷害是永久性的,那些存活下來的人會牢記那些血腥,每一幀殺戮的場面,多少個日日夜夜給予精神上的摧殘,你無法安定的睡覺,你會時刻擔心敵人就在你身旁拿槍對着你,在你熟睡/剛醒來看這個世界時 “砰”的一聲,時間就定格在那一刻;尤其在本影片最後:“他”舉着槍在别國的土地上伫立,面對那些老幼婦孺的哭喊,她們無助并絕望的看着那些死去的親人朋友(廢墟中蠅蟲滋擾的四肢、孩子的臉,窄巷中堆積如山的屍體...) 他隻知道那是一場屠殺,他并沒有參與,他在屋頂放照明彈,放了一整夜,也許是心存愧疚甯願相信自己沒有直接參與;” 對于個人來說我不能說我對戰争懂的有多少,畢竟我沒有親曆戰争的殘酷,隻希望人們知道生命是偉大的,戰争隻會讓生命的存在變得毫無意義,願世間的戰争逐漸消失,願生命可以享受在這個世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