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自簡書App

        電影《布魯克林》改編自科爾姆托賓的同名小說,該小說還獲得了英國年度最佳。講述一位失意青澀的愛爾蘭姑娘辭别故鄉隻身前去美國,在那裡收獲了愛情和學業。因為姐姐病逝,再回到故鄉,光鮮亮麗的她面對誘人的工作和異性熾熱的追求,恍惚搖擺間最終還是選擇離開了閉塞的故鄉。

        很多時候,家鄉意味着脈脈溫情,但平靜安穩的背面是我們不願直視的狹窄生活和狹窄人性。

        《定風波》序中蘇轼問柔姬,“廣南風土,應是不好?” 柔姬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很喜歡這一段對話,因為它化解了我不知何為故鄉的尴尬。出去旅遊,看到沙漠邊緣的樹木幹枯扭曲,而草原邊緣的樹木青翠豐盈。樹需要水,但是它沒有辦法挪動自己。不斷主動尋找,人是有資本的。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從記事起到現在,我生活過四、五個地方,每個地方至少呆過四年。父母在的地方是故鄉嗎?可是父母也在不斷的遷移,宇宙洪荒裡,人不是一直在群體性遷移麼?宿命如此,隻山水相知,年年桃李依舊…

      電影中的女主在聽到熟悉的愛爾蘭風笛時,眼淚潸然。想必多年後,倘若她離開布魯克林,那麼讓她淚下的,也一定是“布魯克林”這四個字!

...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