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 課程觀影作業

從當下的時代回看這部大躍進時期的電影,最直觀的感受是:在對局部台詞對白略感尴尬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在完成生産資料所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特定時代,人們(本片以上海的城市居民)身上普遍洋溢的淳樸(或者說“單純”,沒有太多的“心思”)與熱情(想要更好、更快地達成國家為“大躍進”設定的目标)精神的社會性來源。

細想來,現時體會到的這種“尴尬”并非無源可溯,改開以來的市場化經濟改革浪潮重塑了後幾代人對于财産制度、社會關系(人際交往)、時間、空間等觀念的認知與理解。

身在一個(鼓勵)承認清晰的私有産權的社會,恐怕很難想象能夠在大街上僅憑一句話就把自己的三輪車借給一個素不相識的人(雖然對象是民警馬天明)。盡管是作為一個“雷鋒式”的典型,不過馬天明的私人休息時間也幾乎全部奉獻給了公共事務(安置小豬、維護交通、送别人的孩子上醫院、送錢包等)——雖然我并不認為這完全出于他的自願,畢竟影片展現的隻是他漫長人生中短短的一個橫截片段,并且他在一些場景中(如在羅愛蘭的住處所展現出的欲說還休)也表現出他作為一個“人”、活生生的另有它欲——但他的“休息”時間,或者說私人時間,卻與奉獻給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公共時間緊密難分。作為公職人員的馬天明同樣幾乎沒有屬于自己的私人空間,他的宿舍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被鄰裡街坊随意進入(包括洗衣服的老大娘、姚大嫂、理發師傅等)。作為全片主線的“相親”也根本不隻是男女雙方之事,而是通過姚大嫂的做媒、劉家人的設宴接待、最終由老丈人拍案而敲定的——愛情并非雙方過程性的、自然生發的羅曼蒂克,而是作為群衆對于馬天明對公衆事務熱忱無私的充分肯定與禮物饋贈。

“今天我休息”也會在不同的時代濾鏡下被賦予迥然相異的價值。大躍進時期的馬天明被作為一個先進的工作樣闆用以鼓勵人們消融“私人”與“公共”的觀念性二分,将毛時代(尤其是大躍進時期)特别強調的唯意志論(要想進入真正的共産主義社會,首先需要做到的是人在主觀意志上的改變,即首先需要在思想上成為一個“社會主義新人”,然後再去談生産力的提升,以适配人的先進的思想——當然,這種思想的形成與長征以及延安時期毛的個人經曆有關,在此不作展開……)加以堅決的貫徹——可惜大躍進的曆史成為了共和國悲劇的源頭……而從如今來看,與市場經濟的引入相伴随的是不可避免的資本主義邏輯,它日益占取越來越多的社會工作空間——競争的加劇(新的所謂“内卷化”趨勢)、新技術的應用(微信、釘釘等即時通訊軟件)又重新消融了“休閑“與”工作“的時間性二分,“今天我休息”卻日益成為“打工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無奈苦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