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彩彩
相比起男生的購物清單,在通往精緻的道路上,女孩兒們似乎永遠有買不完的衣服、包包、鞋子、化妝品和首飾。
對她們而言,購物的理由總是簡單而自然。逛街時偶然買到一雙富有設計感的鞋子,就得買件風格一緻的衣服來襯托。買了衣服,還得買一條搭得起來的褲子。有了褲子,還應該有一頂時髦精緻的帽子,或者一條足以彰顯品味的絲巾。沒有什麼能阻擋她們對購物的喜愛,包括錢。
電影《一個購物狂的自白》就講述了這樣一個對購物有狂熱愛好的年輕女孩。

女主角Rebecca在紐約的一家園藝雜志社做記者,每個月拿着尴尬的工資,卻熱衷于出入各大琳琅滿目的百貨商場和奢侈品店,過着精緻的生活。
她對購物沉迷到什麼程度呢?絕不錯過任何一場商場大減價,是她最起碼的生活态度。失業時,面對一大筆欠款,她想到的不是減少購物,而是幻想中彩票。債務公司的人找上門來催債,她躲過一劫後轉身就思考要為舞會買一件裙子。閨密讓她去專業的戒購瘾組織進行修煉,她非但沒有戒瘾,還帶偏了組織裡的其他購物狂。甚至為了阻止自己購物,她不得不把信用卡用冰厚厚地包裹着凍在冰箱裡。
支撐起這種大手筆購物生活的,并不是豐裕的家庭條件,而是她手裡的12張信用卡。以至于她每天在家聽到電話響就如臨大敵,因為多半是來催債的。

盡管每個月都會為各種還不完的信用卡感到焦頭爛額,Rebecca從不會因為沒錢而虧待自己。在保持精緻這件事情上,她絕不對自己的錢包心慈手軟。
Rebecca從小對著名時尚雜志社《Alette》心生向往,在利用上班時間偷溜去參加這家公司的面試途中,她被一條綠圍巾深深吸引。
雖然明知當前的可支配收入已經不夠還剛剛收到的900多美元信用卡月度賬單,她還是忍不住買下了這條120美元的昂貴圍巾。而此時,她已經窮到刷幾張信用卡都刷不夠120元的程度。最後的20美元,還是編故事博同情,由一位善良的路人“資助”的。

當她圍着心愛的圍巾來到面試公司,卻被告知該崗位已經招到人了。前台體恤她為面試特意買了昂貴圍巾的誠意,推薦她去面試與《Alette》同屬一個集團的金融類雜志,《成功理财》。
一個消費無度的人怎麼可能對成功理财苦心孤詣呢?但為了“曲線救國”實現去《Alette》的夢想,她還是硬着頭皮去了。
毫不意外,Rebecca被面試官當場pass。而這位pass她的面試官,正是幫她補齊買綠圍巾那20元缺口的“路人”,《成功理财》雜志社主編——Luke。

面試失敗,回到工作單位後卻又被告知自己所在的雜志社即将倒閉了,Rebecca徹底絕望了。畢竟,她還需要一份工資去填補自己購物的無底洞,盡管隻是杯水車薪。
晚上回到家,Rebecca醉醺醺地決定寫一封代表個人水準的文章寄給向往的《Alette》,再給沒有錄用她的Luke寫封嘲笑信。
結果卻把信寄反了。Luke看到她另辟蹊徑地從不同女性選擇鞋子的角度入手去形容證券投資的準則,對她刮目相看,當即電話邀請她加入公司。就這樣,剛失業的Rebecca陰差陽錯地來到了《成功理财》。
像所有的瑪麗蘇女孩一樣,因為能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去形容複雜的金融現象,在以“The Girl in The Green Scarf ”(綠圍巾女孩)發表了一兩篇文章後,Rebecca便名聲大噪。
集團大Boss的挑剔症被治愈,公司因為她進軍國際市場,頂級新聞協會慈善晚會開始邀請他們,上司Luke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就連夢寐以求的《Alette》雜志社也向她抛出橄榄枝。

但與此同時,她與債務公司之間的矛盾卻也逐漸白熱化。
因為還不起信用卡,她編造出一系列謊言故意拖延時間,被債務公司當作重點追讨對象。當債務公司的員工找到她的公司門口,為了維持在同事們心目中的形象,她撒謊說那是糾纏她1年多的男朋友。
最終,在自己寶貴的熒幕首秀上,Rebecca被混進直播間的債務公司員工當着全國觀衆的面揭了底。
男友兼上司Luke憤怒于自己深受欺騙,不再和她聯系。又因為弄丢了閨密的伴娘服,閨密也離她而去。全國觀衆都知道了,原來外表光鮮亮麗的綠圍巾女孩,私底下竟然是一個惡意拖欠債務、不守誠信的人。Rebecca深刻地嘗到了自己無節制購物帶來的惡果。

人往往隻有在紮紮實實地痛過了,才會有一番大徹大悟的成長。當一切都化為泡影後,Rebecca終于下定決心要與從前瘋狂的購物生活做個了斷。
她組織了一次大甩賣,利用“綠圍巾女孩”的殘餘名聲将自己從前買的所有昂貴服飾全都抛售出去,包括與Luke結下緣分的綠圍巾。唯一留下的一件衣服,是參加閨密婚禮要用的伴娘服。
電影以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落下帷幕。Rebecca用賣衣服的錢湊夠了還信用卡的資金,也挽回了失去的友情和愛情。更難能可貴的是,她終于學會對櫥窗裡的誘惑說不。
在結尾,故事也态度鮮明地傳遞了自己的價值觀:當參加完閨密婚禮的Rebecca望着櫥窗裡的新款式終于抵住了誘惑,整條街上的櫥窗模特都站起來為她鼓掌,Luke手握着使他們結下緣分的那條綠圍巾,在路的盡頭等她。

作為一部輕喜劇,《一個購物狂的自白》裡的許多劇情過于誇張而脫實、結局過于美好而淺薄,但這并不影響它将瞄頭精準地指向那個人們津津樂道的群體:那些負債追求精緻的年輕女孩們。
劇中的Rebecca是很多當代女孩的縮影,她們年紀輕輕,腰包不厚,卻執着于追求奢侈潮流之風,表面光鮮亮麗,背地則常常“吃土”。每每談起這樣的女孩,人們總是樂于站在價值觀的頂端“不吝賜教”。
但沒有人想過,這個世界上并沒有天生的購物狂,在一個複雜的社會環境裡,僅僅把忍不住購物的原因歸結為個人品性上的貪慕虛榮、意志薄弱,似乎也顯失公允。
時代已經不同了,當代女孩們面臨着各種各樣的焦慮。焦慮顔值不夠高,學曆不夠炫,身材不夠棒,年齡不夠小,品味不夠好,眼界不夠開闊,才藝不夠多,家庭不夠有背景,工作不夠有前途。她們時時在盡力維持自己的競争力,又時時要承受相形見绌的不安感。
在這樣的焦慮境況裡,每個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為自己尋找安全感。劇中的Rebecca選擇了用衣服裝點門面,劇外的Rebecca們則選擇讓精緻作為盾牌。

不論是精緻的妝容、穿度,還是精緻的物什或生活方式,所有外在“精緻”的包裝,都是内在自信與力量的武裝,告訴他人和寬慰自己:至少有個“看起來”漂亮和體面的生活。
物質會帶來充實和安全感。當你流連忘返在商店時,它們就藏在意大利皮鞋的特殊味道裡,在卡什米爾圍巾的柔軟觸感裡,在商場琳琅滿目的服飾、首飾和八寸高跟鞋裡。
那些肯為自己負債買精緻的Rebecca們,她們也許并不真的就是愛慕虛榮,隻是為了在由衣服堆積起來的空殼裡短暫地釋放自己,用光鮮亮麗的精緻樣子去争取一張立足社會的底牌。
這樣講時,是不是借債買精緻倒顯得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這些女孩兒們是否心中有數,這張用金錢堆出來的“精緻”底牌,到底能握多久。
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文章首發于微信公衆号“林彩彩的碧海花開”(MeetLincaic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