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愛爾蘭的一個小鎮上,愛麗絲在超市幹着一份薪水微薄的工作,超市的老闆娘是個勢力眼,對衣着光鮮的人點頭哈腰,對衣衫破舊的人則态度惡劣。
愛麗絲是無數小鎮青年中普通的一個,她沒錢買衣服,沒有閨蜜漂亮,沒有男孩追,去了舞會也總是孤零零一個人。

在姐姐和神父的幫助下,愛麗絲遠渡重洋來到紐約布魯克林,白天在商店工作,晚上在夜校學會計。憑着自己的努力,愛麗絲得到商店經理的認同,會計考試也獲得了優異的成績。
不久,在教會組織的舞會上,愛麗絲邂逅了意大利裔男孩托尼,很快陷入愛河,逐漸在異鄉獲得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然而,姐姐的突然離世使她再次回到小鎮,父親早已離世,母親現在孤身一人,愛麗絲現在不得不開始考慮是否要回家鄉了。
在這一個多月的假期中,街坊領居都誇她自信美麗,大方迷人。在紐約的學習使她可以獲得一份體面的工作,她的閨蜜和母親也極力撮合他和小鎮青年吉姆。一邊是安穩的小鎮生活,一邊是異國他鄉的理想?怎麼選擇似乎都有理由。

這個故事背景是1950年代,但放在今天的中國也毫不違和,隻需要把紐約換成北上廣深,再把布魯克林換成一線城市的郊區。
一個小鎮姑娘來到大城市,這個故事你一定聽過。起初,會遇到一些困難,從出發那一刻離家的不安、恐懼,初到異地寄人籬下的小心翼翼,第一次遭遇陌生人的惡意,對家鄉的親人和安穩生活的想念,未來生活種種不确定帶來的焦慮。

後來,你也會遇到一些不錯的人,他們教你如何克服,你會慢慢适應,如何在餐桌上安分守己,在學校裡好好學習,在工作崗位上和陌生人愉快攀談。愛麗絲就這樣從一個謙卑的小鎮姑娘,變成大城市裡滿臉洋溢着自信的摩登女郎。
回到小鎮,每天和同一群人打招呼,沙灘上空蕩蕩的,歲月靜好,前途光明。愛麗絲幾乎不知道該怎麼給托尼回信,告訴他自己舍不得離開了。
要不是那個惡毒的老闆娘的話,打破了平靜的湖面,讓她意識到,這個小鎮從未變過,還是喜歡閑言碎語聊八卦。而這些小鎮姑娘的努力呢?那些長舌婦們都看不到。
電影的最後,愛麗絲登上返回紐約的輪船,這一次她可能不會再回來了。輪船上遇到一個同樣第一次從小鎮去布魯克林的姑娘,愛麗絲像自己第一次坐船被幫助時那樣,告訴她,“像一個紐約人一樣思考”。這一次,它實現了對自己的身份認同。
當愛麗絲在夕陽下,目光堅定地看着托尼,字幕出現——“此心安處是吾鄉”。

一個小鎮姑娘來到大城市,這個故事你一定聽過,但結局未必像電影裡一樣。在我身邊,反而更多見到回家鄉的人,有些人一開始就選擇了家鄉,有些人早已打算好在外奮鬥幾年,但終究是要回去的,但還有一些人,在異鄉漂泊的時候,心也在漂泊。
我們這個時代,對“鄉愁”的概念早已淡化了許多,一方面,交通發達,另一方面,通訊便利。更多地讓青年的心漂泊不定的是“955”還是“996”,“結婚生子一眼看得到死”或是“四處奔忙也買不起房”。
殘酷而真實。
但我們的幸運也蘊含其中,我們有選擇北上廣的自由,也有回到小城市的資本。
最關鍵的是,你想去哪裡。
02
會看這部電影,是因為這本《城歸何處》,這是一個城市規劃師寫的随筆,兼備專業性和藝術性。全書充滿了人文主義者的關懷,提供了多個看城市的視角,從電影、書、民謠裡,在旅途、調研時。反過來,城市的視角又為書影音們寫下新的注解。
這本講城市的書把電影也講的很深刻,作者是一個實打實接地氣的人,文筆說不上優美,但實在是好讀。況且他在書裡談到的電影書籍都是我們平時看的那些,頓時更有親切感。

讀完這本書,又回到題名,城市的未來到底在哪裡?城市裡的人的未來又在哪裡呢?
《未來簡史》的作者赫拉利預測,随着人工智能的發展,未來低技術的勞動将全部由機器人代替,也就是說,未來掌握在少數精英的手裡。那麼其他的人該如何生存?
郝景芳在《北京折疊》裡給出了她的答案,未來沒有用的人類會被分在“第三折疊空間”,處理來自精英們的“第一空間”和中産們的“第二空間”産生的垃圾。
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間,五百萬人口,生存時間是從清晨六點到第二天清晨六點。空間休眠,大地翻轉。翻轉後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第二空間生活着兩千五百萬人口,從次日清晨六點到夜晚十點,第三空間生活着五千萬人,從夜晚十點到第二天清晨六點,然後回到第一空間。時間經過了精心規劃和最優分配,小心翼翼隔離,五百萬人享用二十四小時,七千五百萬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時。
《北京折疊》郝景芳
當然,這隻是一篇科幻小說。
未來無可預測,城市的發展也是。城市象限的CEO茅明睿說,未來城市規劃隻有兩種出路,一是玩數據,二是下社區。也就是說城市未來的發展重點将落實在社區治理,因為社區是最基本的單元,和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而大數據将會是研究城市的重點手段。
茅老師的團隊開發的城市輔助調查系統清晰展示了技術的進步。貓眼、鷹眼、輻音、海豚、谛聽等等的工具,非常直觀地揭露城市的種種問題。
話說回來,現代人的生活早已完全暴露在各種數字網絡中,機器學習能力驚人,未來我們很大概率成為那80%無用的人。世界将掌握在20%的精英手裡。
03
我們是夾在“鄉愁”和“數字化”中間的一代人,被“鄉愁”感動,也被“數字化技術”震撼。在上一代看來,我們冷酷,在下一代眼裡,我們落後。
或許劇變不會發生在我的有生之年,但不斷學習依然是唯一能抵抗風險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