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季繼續深入探讨了Eating Disorder、What we could do about Mental Health as different roles、Childhood Trauma、Asexual & Aromantic、Social & Political controversies about Transgender、Adolescent exploration of gender and sexual orientation等重要主題,同時也溫柔闡述了戀人之間的坦誠交流、戀人之間親密行為的第一次、戀人與朋友關系處理與時間情感分配的權衡、戀人與自身的優先級選擇、對自己身體的不自信、對自己未來的迷茫焦慮與不自信等青少年時期的困惑與煩惱。這部劇集就像一個溫柔的擁抱,告訴你:在成長的過程中你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它們不會迎刃而解,它們或許會持續糾纏你很長很長時間,你會感到痛苦,你會感到困惑不解,你會不知道自己是誰,你甚至或許會憎恨自己、嘗試傷害自己,但請不要忘記,隻要身邊有着愛你的人,隻要你也用力地去愛你所愛的人,即使帶着這些問題繼續在人生的旅途中走下去,也不算可怕。

我其實是一個很不喜歡與人争辯的人,特别是在身份政治議題上——與人争辯這些議題讓我感到疲憊,因為我完全相信甚至信仰着“并不是所有人都生來就含有豐富的同理心,也并不是所有人都生來善良”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有義務去“拯救”或者說“扭轉”那些充滿了仇恨或者僅僅是不理解的人的思想。這或許是一種諷刺性的雙向鄙薄:在他們的眼裡,我所身處的、所代表的、所愛的社群裡的人們是“有缺陷的”;在我的眼裡,缺乏共情、同理心,輕易地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曆為所謂的“正常”下定義,把所有不同于自己的人們歸于“危險的異類”的他們也是有着無法醫治的“缺陷”的。但趁着剛看完這部劇集,衆多感受從内心湧動浮現、衆多早已形成的人生觀念在胸口呼之欲出的契機,我想要整理自己的思想,發出自己的聲音,不是為了争辯,不是為了改變任何我前文所提到的心靈含有缺陷的人們的想法,隻是因為我有這個權利,我們這個社群,擁有發出我們聲音的權利——我們并不像你們對待我們的那樣理應噤聲。

首先,我知道一定會有人說這部劇集太過政治正确,或者借着這部劇嘲諷歐美的政治正确“走火入魔”,因為這部劇裡面雲集了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别、無性戀、非二元性别等身份政治角色,甚至在這部劇的主要角色裡面,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傳統的異性戀。對于會這麼想的人,我隻想說:滾去看你愛看的異性戀中心主義的劇吧,這部劇不是做給你看的!對于一個在這樣一個完完全全異性戀中心主義的世界裡順順利利地活了二三四五十年的異性戀的你,這部劇居然敢沒有把異性戀放在世界的中心,居然沒有繞着異性戀轉,甚至居然敢忽視異性戀的存在,真是大膽!世界都要崩塌了吧!這個世界都要完蛋了吧!現在你知道我們看你們做出來的、天天吹的、愛得要死的那些LGBTQ人群完全隐身的或者當個背景闆或者作為一種獵奇性質的玩物出現的異性戀中心主義影片的感覺是啥樣了吧?當然你肯定還是不會知道,因為你的共情力為零,把自己放入他人的處境裡去嘗試感同身受是你天生缺失的能力,這是你靈魂的缺陷。對于你來說,LGBTQ隻是幾個字母,隻是幾個符号,幾個标簽,一個獵奇的存在,一個玩笑,一個茶餘飯後的八卦談資,或許還是一個所謂“資本抑或政敵生造出來的概念”,一個對于社會來說的“威脅”;但對我來說,這裡面是每一個像我一樣活生生的人。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或早或晚地開始迷惘,為什麼我們會和自己所習得的、社會所告訴我們要成為的那個人不一樣,為什麼會對同性産生特殊的感覺,為什麼會感覺自己被困在不屬于自己的身體裡,為什麼會為自己的性别被假定而感到不舒服;我們會因為壓抑自己的天性、選擇所謂“正常”的生活方式而被指責,也會因為釋放真實的自己,擁抱自己的天性而被指責;我們一輩子生活在這樣的雙向矛盾裡,更為痛苦的是,我們永遠不可能在人類社會宏觀層面上做到簡單地消失,因為我們就是永恒的客觀存在;我作為一個個體或許可以簡單地消失、死去,但永遠都會有像我一樣的人,在同樣的矛盾裡掙紮着,數千年前曾有,數千年之後也會有。人類社會當中的個體,本就不是簡單地分為男性、女性、異性戀、同性戀,人作為一種複雜的生物學、社會性動物,客觀而多變的物理生化環境、基因序列、激素、大腦神經網絡、甚至是某些冥冥之中人類尚未發現但控制着一個人對自己感受的存在,以及每一個人具體的社會曆史經曆,等等這些無數個因素,組成了我們這樣的一個肉體和靈魂上的雙重人類,這樣的我們必然是複雜的。我們每一個肉體和靈魂必然有着獨屬于自己的感受和欲望,這樣的感受不是簡單的男女性、或是什麼性戀可以一概總結的;有些人或許覺得荒謬,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名詞、那麼多的标簽,可是不是先有了标簽,再有了标簽所代表的人,而是先有了無法在已有标簽中找到歸屬的人們,再有了新的标簽;我們是先有了自己的感受,再用一些分類标準去描述它,而不是先絞盡腦汁思考創造出一個獵奇的分類框架,然後把自己的感受往裡面裝。我們是先發現,自己好像并不喜歡異性,卻總是對同性産生特殊的感情,再發現有許多和自己有着相同的人,才意識到原來自己歸屬于同性戀這樣一個群體;我們是先在不停探索中發現,自己好像對于性、對于浪漫關系沒有興趣,在和與自己有相同感受的人交流後,才發現自己歸屬于無性戀或是無浪漫傾向。這樣簡單的例子,我可以舉無數個,但能夠理解的人自然理解,不能理解且沒有共情力的人永遠都不會懂。沒有人愛給自己貼标簽,我們隻是愛自由地做自己。如果這些标簽對你來說隻是一個笑話,那麼請fuck off,不要影響我們活出自己快樂而精彩的人生。

回到這部劇,我很高興能夠看到這樣一部完全以LGBTQ青少年的成長為中心的劇集,而且在很多時刻都能夠完完全全地感同身受。對于順直人來說,這部劇描述的生活、人群、社會或許就像另一個世界一般的存在,有這樣一群LGBTQ青少年聚在一起的成長生活或許就像Peter Pan的夢幻島一樣地不真實,但對我來說,這裡面大部分的煩惱與困惑,都是我所真實經曆、感受過的煩惱與困惑,而且我們酷兒就是會喜歡找酷兒一起玩呀,怎麼了呢?我真實地經曆過劇中所描述的性向迷惘、探索與确認,經曆過以“娘”之名的性别氣質攻擊,也經曆過不知道怎麼向熟悉的朋友出櫃,不知道怎麼向家人出櫃等等煩惱。Charlie和他朋友們的故事,讓我逐漸開始理解自己的成長,開始認識到這個世界上并不隻有我,還有很多很多和我一樣迷惘的人——這難道不比再拍一部老套的異性戀青春戀愛劇要意義深遠得多嗎?再者,即使這部劇的人物設定、劇情不符合現實,有所藝術加工又什麼關系?文藝作品本就不是天生要完美貼合現實。看《哈利波特》《千與千尋》《大話西遊》看得津津有味的你,你愛的作品裡可以出現魔法、妖怪、龍、魂魄,但是但凡哪個作品裡多出現那麼一兩個黑人、性少數,就是“政治正确”,就是“強行塞入”,就是“脫離現實”——可是有沒有可能,我們生活的社群當中本就有很多性少數呢?有沒有可能你所幻想的那個幾乎所有人都是順性别異性戀隻有那麼0.01%的人可能會“不正常”的世界才是真正不存在的呢?

接下來我想講第二點,也就是關于性别與性取向探索的問題。我無法形容自己已經多少次聽到多少次類似于“不要宣傳LGBTQ,會影響青少年”“很多青少年把自己歸為LGBTQ人群是因為覺得這樣很酷/青少年會因為覺得這樣很酷而‘選擇’成為LGBTQ人群”之類的觀點,也數不清自己已經為這樣的弱智發言翻了多少次白眼了。第一,異性戀就這麼脆弱,聽點看點同性戀的東西,就會變成同性戀啦?那看來異性戀也沒有那麼“自然”嘛?同性戀天天被你們異性戀包圍,咋沒變成異性戀嘞?第二,成為LGBTQ群體的一員從來都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成為同性戀/跨性别/酷兒,意味着面臨無數來自外界的阻礙、傷害,意味着無數次懷疑自己,意味着随時可能失去自己家人、朋友的愛與支持,意味着永遠不可能徹底敞開心扉、放下心防,意味着在大部分時間都要隐藏部分真實的自己。成為同性戀/跨性别/酷兒,意味着自己不再成為社會的“默認選項”,意味着自己永遠都要花費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去解釋自己的特殊性。這樣的境況,怎麼會“酷”到吸引好奇的順直青少年來扮演?第三,性取向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個人固有的屬性。如果性取向是一種選擇,沒有人會“選擇”受人排擠受人非議的生活。正是因為我們改變不了自己的性取向,所以我們除了擁抱真實的自己之外别無選擇。我們不是像在桌子上挑幾盤菜一樣這盤是異性戀那盤是同性戀這盤是雙性戀那盤是無性戀哎呀當一個同性戀好有意思讓我試一下吧像挑菜一樣選擇自己的性取向,性取向是根植在身體與靈魂當中所固有的,我們能做的隻是随着人生的前進去發現它。有的人曾經表現為異性戀,後來成為了同性戀,并不是他從異性戀“變成”了同性戀,而是他随着人生經曆的豐富逐漸發現自己曾經以為的愛并不是愛,而逐漸在同性身上找到了這種感覺——他發現了自己真實的性取向;有的人曾經表現為異性戀,但逐漸發現自己也能喜歡同性,并不是他從異性戀“變成”了雙性戀,而是他一直以來都是個雙性戀,隻是他後來才發現了自己的這一面。請不要把異性戀當成每個人的“出廠默認設置”。一個人對自己的性取向存在有錯誤認知,是完完全全正常的,因為一個人認識自己的過程本來就是漫長的,有的人或許需要用自己的一生才能夠完全了解自己。我對自己性取向的認知,也經曆了異性戀-雙性戀-同性戀的變化過程,人在年少的時候,對愛、對性的理解都還不成熟,你怎麼能期盼他就一定能夠發現自己真實的性取向呢?對于青少年來說,隻有放心去感受,放手去愛,去嘗試,才能夠慢慢找到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在這個過程中,不論犯下什麼錯,都不過是成長沿途的風景罷了。

第三點,關于跨性别人群的社會政治争議問題。我真的受夠了總有人嘗試把LGBTQ權益跟女性權益放到對立的兩面了!首先,權利并不是蛋糕,不是給這個群體多分一點那個群體就少了,不是支持這個群體就是損害、反對另一個群體了。我們為這個那個群體呼籲争取這樣那樣的權利,是因為他們在這樣那樣的領域受到了忽視、壓迫,他們被納入了“非默認”的範疇,但人類社會,不應該有任何一個人被“非默認”,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活成自己的“默認”。因為我關心自己的權利,所以我也關心和我一樣的人們的權利。這種關心不是小孩子過家家選立場,不是我是Team Female你是Team Trans我們在同一個籮筐裡搶蘋果、在講台的兩邊打辯論,而應該是求同存異地共同追求作為弱勢群體的權利。第二,提出問題,是為了找到正确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我發現很多人提出跨性别的存在給女性帶來的問題一點二點三點列一長串,結果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跨性别是女性的敵人,女性主義需要反對跨性别——Excuse me?否認跨性别的存在完全不能夠解決任何問題,它依然是一種對現存問題的逃避與掩飾。如果男跨女的存在會讓女性感到沒有安全感,感到女性空間被占用、被侵犯,那我們要做的不應該是去界定女性空間的邊界,去建立性别中立廁所,去商讨能夠讓跨性别和女性都感到被尊重的解決方案?否認跨性别的存在,像JK羅琳一樣宣稱世界上不存在跨性别,甚至以一種可笑的方式去定義何為女性,難道就能夠解決真正的問題嗎?把跨性别視為自己的敵人,去先入為主地仇視一個群體,而不是去探讨如何在社會中形成新的共存體系,能夠解決任何問題嗎?如果你希望的是未來的社會裡,男廁所being現在和過去的男廁所,女廁所being現在和過去的女廁所,任何性别空間、任何事情都像現在一樣、像過去一樣,就好像跨性别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的話,那我隻能遺憾的告訴你,這是永遠都不可能的,我們需要商讨的,隻能是如何做出讓更多人、更多群體都感到滿意、感到被尊重、感到被看見的改變。

落筆至此,也算是把多年來堵在自己心口的大半關于身份政治的觀點傾瀉而出了。雖然講了好多似乎與Heartstopper這部劇無關的東西,但它們都是我在看第三季過程中感受到的,讓我不吐不快的内心想法。正如前文所說,我其實很讨厭和人讨論這些觀點,因為我并不試圖去改變任何人,我尊重任何人being who they are,即使那是他有着缺陷的樣子。但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覺得自己還太年輕,還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學習。我的觀點還不成熟,我還會發生很多很多的改變,我現在的觀點跟幾年前的我差異甚大,我未來的觀點也可能跟我現在的觀點完全不同。但不論如何,這些就是此時此刻的我的觀點,它值得被記錄,值得在将來被回顧,它也隻代表我的此時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