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說說電影本身吧。
其實讓我來評價這部電影本身是不太夠格的,我隻找到了阿拉伯語版,連英文字幕都沒有,也懶得繼續找了。隻能看着電影畫面,比着主角臉上的表情,再結合豆瓣上的簡介,才能把劇情看個大概。不過好在電影劇情本身并不複雜, 台詞量不多,豆瓣的劇情簡介完全足以概括全片。
住在喀布爾的三名來自不同社會背景的阿富汗女性即将獨自面對生活中的巨大危機:哈瓦是一個傳統家庭的孕婦,由于在家承擔繁重的勞動而擔心腹中胎兒不保;受過教育的電視新聞記者瑪裡亞姆即将與不忠的丈夫離婚,卻發現自己懷孕了;18歲的阿伊莎接受家長的安排,準備嫁給她的表哥,因為她的男友在得知她懷孕後就不見了蹤影。
電影就是很粗暴的按時間分割成了三段,第一段講一個可憐的孕婦,第二段講一個被渣男傷害的記者/主持人,第三段講一個被包辦婚姻的女人。三段叙事彼此分割,并無關聯,隻是在電影結尾三位主角才在醫院碰面,沒有貫穿全文的線索(或者是我不懂阿拉伯語看不出來),劇情結構、邏輯性、可信度不是很好。
不過電影的情緒渲染做的挺到位的,鏡頭語言還可以。構圖,光影變化,明暗對比,都很能反應角色的心境。非常擅長用特定的場景喚起人們的共同認知,比如三個女主(好像是三個都有,至少有兩個)都有在朦胧的遮擋背後換上或取下頭巾的鏡頭,大概是今天在宣揚的穿衣自由、和對非基督教的宗教的反抗吧。在第二位主角那部分,甚至直接出現了“We Can Do It”等衆多美國女權元素的圖片。雖然十分突兀,但至少影片明确它自己在争取女性權益。

這種文筆漂亮卻言之無物的電影,實在是很容易讓人想起《金剛川》。劇組不知道他要反映的精神内核是什麼,隻是拿到了一個命題,便硬是把自己的一知半解往這個主題上硬湊,像極了寫高考命題作文的我。(不,其實你能看出來我的文筆并不漂亮。)
這種電影拍攝手法,按我的印象,應該算作僞紀錄片。電影中的每一幕都是由劇本編寫出來,但是劇本上的每一個字都反映着某方面的現實生活。在這一方面,電影算是非常切題了。影片名稱是Hava, Maryam, Ayesha,阿拉伯語名根據谷歌翻譯來看,也是三位主角的名字。影片中文名《喀布爾的女人們》我不知道是哪裡來的,但一定是絕妙的,因為影片講述的事情隻能在喀布爾——而不是阿富汗——發生,沒有一個鏡頭從喀布爾切出去。
總而言之,能看出導演是專業的,但是内容還是太過單薄。這種單薄的來源可能是因為我看不懂阿拉伯語,不過根據她最近的言行來看,更有可能是她在刻意忽視着某些東西。
不過,好吧,到現在過來看這部電影的,又有幾人隻是過來看電影本身的呢?
我能想象出來有兩撥人,一波人曬出本片導演的求助信,說我們絕不能相信帶有嚴重恐怖主義傾向的塔利班,那裡的女性、民生正在迎來末日,甚至極端一點的會批判我沒有人性;另一波人則有可能追着前一波人批判,說導演就是“阿富汗方方”,哪有一點可信度,甚至過分一點的會說這種“阿奸”早已辜負了阿富汗人民,不配在阿富汗過上她曾經擁有的生活。按我的偏見,豆瓣上應該前者是主流,但現在、這裡後者應該占多數。
我也是偏向後者的,不過在一些看法細節上可能有所不同。
的确,阿富汗女性權益在塔利班過來之後,絕對比美國扶持的政府要弱上不少。因為塔利班帶有的原教旨主義色彩,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表明自己對阿富汗女性的同情,的确沒什麼錯。但是對于僅有3800萬人口,文盲率在一半左右的阿富汗而言,導演能說出“阿富汗有900萬女孩”在上學這種話,顯然是沒有一點可信度的。她的求助信,不過是為了博人眼球的自導自演而已。不過我絲毫不懷疑,如果她能從阿富汗逃出來的話,這樣的求助信在将來能讓她成為BBC之流的座上賓。如果逃不出來的話,她也絕對能成為一顆惡心塔利班當局的一枚棋子。如果該片導演以後真的這麼做了(其實已經在做了),那麼這種人,在我看來是不值得同情的,是可恨的。就算她真的早已自己騙過了自己,那也不值得同情。
我相信她影片中反映的問題在喀布爾,或者說阿富汗,都切切實實出現過。不過,這根本就不是重點。女性權益隻是阿富汗人民遭受的苦難中,不值一提的一小點。
阿富汗前政府的經濟基本就是靠美國打錢。現在美國走了,打了20年了仗,阿富汗人口從2000萬增長到3800萬,但是糧食産量還是僅夠2000萬人吃。如果美國不願意提供糧食援助,就算塔利班主觀上想擺脫恐怖主義的傾向,客觀上它也很可能不得不倒向這個可怕的深淵,甚至重現當年紅色高棉的慘劇我也不會意外。當然了,現在塔利班在首都的所作所為,其實還算可圈可點。期望他們能保持下去,不然後果真的是太可怕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既然美元撤走了,甚至糧食都不夠吃,阿富汗也沒有什麼像樣的工業,在這樣一個靠體力說話的農業社會裡,本就沒有今天這樣激進的女權的位置。就算是新中國算工分的時候,因為以體力勞動為主,女性的工分也少于男性。同工同酬的前提,是男性和女性的生産效率基本一緻,女性較高的生産力基礎是提升女性權益的基石。在這種條件下,我們才有資格說,怎樣保護女性的權益,甚至于怎麼給女性特别的照顧。
還有人對着喀布爾機場中亟待離開喀布爾的民衆抱有同情,還有人說他們根本算不上阿富汗百姓,就是地主豪紳,是美帝的狗腿子,死無餘辜。在我看來,這些人根本就不是阿富汗人,他們是沒有美國國籍的美國人,是美國不想要的美國人。生活環境、生活經曆可以造就一個人。他們20多年來在喀布爾,隻是生活在美國營造的樣闆間裡——像極了一百年前的上海租界——他們早就和阿富汗貧苦百姓不是一個世界的人了,兩者幾乎沒有什麼交集,也不可能互相理解。他們是可憐的,他們生活的基礎是虛無缥缈的,隻要美國軍工聯合體在這裡掙夠了錢,隻要白宮決定他們不在阿富汗花錢,這些基礎遲早會崩塌。他們是可憐的,他們吸了阿富汗貧苦大衆多少血卻往往又不自知。他們是可憐的,想讓西方主流社會注意他們一眼,卻隻有在塔利班進入喀布爾時得到一絲關注。他們是可憐的,因為他們本不應經曆過和阿富汗經濟基礎不相匹配的美好生活,甚至根本就不應出生在這個世界上。
現在,塔利班接管了大部分政府。阿富汗總統帶着美國人民的血汗錢跑了(的确是美國人民的血汗錢,因為阿富汗前政府沒有能力收稅,那些錢是美國給的),那些無法離開阿富汗的人的生活即将迎來巨大的變化。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我絲毫不懷疑,即将到來變化在他們看來,就是對人權的侵犯,就是恐怖主義的彌漫。但是在我看來,隻是一切回到了它應該的樣子。這群可憐的人隻是不得不回到他們早已忘卻,甚至根本沒有經曆過的苦難生活罷了——當然,我也絲毫不懷疑,這種落差能殺人,而那些人,的确很可憐。
但是如果僅僅是為了這些可憐的人就大呼小叫,實在是有些偏頗。他們能得到人們的注意,不過是因為美國撤退時太過狼狽,而他們隻不過是人們在哀歎燈塔的倒塌,或是嘲諷美帝的衰落時,順便被看到了而已。就像這部影片,本來根本就沒人關注,連中文資源都找不到。
世界上有更多的人值得我們去同情,還有更多人值得你去為之呼籲。在CDC建議給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人接種第三針的時候,世界上還有那麼多國家的人民,得不到哪怕一針疫苗的接種,以每天幾萬的速度死去。每10秒,就有一個這輩子注定與“免疫抑制療法”這樣高端且昂貴的詞彙無緣的人死于新冠。在塔利班以和平姿态進入喀布爾的時候,非洲又有哪個地方在打着沒完沒了的仗。甚至于,阿富汗前政府的殘黨又要站出來,和塔利班來個你死我活。
那些富有沖擊力的照片與文字,的确能讓人感同身受,激起我們對阿富汗人民的同情。但在更廣闊的範圍上,還有更多冷冰冰無情的數字,在默默闡述着遠比喀布爾機場悲慘的故事。如果厚此薄彼,那在我看來,你隻是通過表達自己的同情來安慰自己的心,不是真正關心這些人的苦難。無情的數據是冰冷的,但它對所有人都公平。
又或者你打算真的給阿富汗人民捐一點錢,想幫助他們一把,我敬佩您。我隻期望您捐的錢是在幫助阿富汗人民,而不是流入那些以此為明目斂财的騙子手裡。
做好自己的事吧,能作為一個人,出生在一個和平的國度,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