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一下一個月前看過的電影的影評,同時Mark和戰友一起看的第三部院線電影。
看完電影之後和戰友交流了一下,當時我提出疑問:性暴力事件層出不窮,不乏駭人聽聞的,為何這個故事從這樣一個傷害相對較小而非更嚴重的惡例中取材? 他認為這正是本片的主題,即性同意,因為恰是私人領域、肉體傷害沒那麼嚴重(未緻殘等)的案例才難以斷案,嚴重的案例反而容易了。
我認為這自然沒有問題,但同時,身為女性,我也認為将這種過去常認為是“小惡”的行為昭示出來、嚴肅讨論,反倒是一種深刻的反省和聲讨。這種聲讨,當然一方面是對“性侵犯忍無可忍”的直抒胸臆,但另一方面,它針對的是一種自負(arrogance)的底層邏輯。
淺層來講,如果僅在極端的惡例中呐喊,那麼非極端的情況便被認為不重要,而在這些情況之中,受害者可能同樣經曆了嚴重的身心傷痛。但更重要的是,無論傷害程度大或小,加害者似乎有一脈相承的底層邏輯,那就是一種淩駕于他人之上的自負。
自大自負是一種人性的弱點,甚至不見得有性别之分,但弗洛伊德從俄狄浦斯的故事中給了它一個具有性别色彩的名字叫“父權(patriarchal)”,除了性别,我們也可以在其他領域範圍内找到同構——人類中心、種族中心等,它們的同構性在于,主體把自身放在一切、其他人的前面。
以自己為先是一種争奪利益的本能,或是一種基于權力優勢的優越感,但無論蠻橫地強取豪奪、還是據高自傲的有恃無恐,主體都對他人進行公然的踐踏、侵犯、傷害。這就是為何自負不可以被豁免、擱置,因為它正是大多數傷害——若不是絕大多數、甚至全部傷害的來源。
與自負相反的是“尊重”。所謂尊重,其實就是堅定認可對方與自己的完全平等。這意味着不論叢林法則告訴你你有多麼便利地去攫取利益、快感,你都不為所動,像捍衛自己的那份權益一樣捍衛對方的權益。
可想而知,尊重的能力有多麼難能可貴。但這不就是我們構築共同體的奠基石嗎?我們需要尊重,因為隻有換位思考的尊重才能保證公正,才能避免霸淩。當你認為這種尊重隻是“小善”而不為的時候,你也在允許他人踐踏自己——無論是排隊被人插隊、工作機會被人擠占,還是受到性别、外貌、性取向等方面的偏見而被排斥,還是更大的族群、國家、民族遭到霸權方的非難。
我不認為叢林法則是正确的,也不認力量優勢、傳統、便利可以成為理由。如果我們想讓世界變得更宜居、更幸福,那麼我們就有必要追求一個更優的共同體原則,那就是對他者的尊重。這種尊重在權力結構上是自上而下的,這意味着,尊重的對象幾乎總是在力量上小于等于你的。但要知道,權力結構總是相對的,我們總是處在相對弱小、也是相對強大的位置,如果我們不希望自己被強權踐踏,那麼我們首先要自己放棄對他者的掠奪和剝削。
這就是為何,男性應該為女性聲讨侵犯、呼喚平權拍手稱道、給予支持,因為平等、公正、尊重是所有人的訴求,而它的成果也将人人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