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I see you home again? ”
“Whenever you wish, sir.”
與其他代表作一樣,卓别林在《城市之光》中盡情展現他獨具魅力的喜劇表演。
與其他作品不同的是,《城市之光》将喜劇與溫情結合得淋漓盡緻。《淘金記》描繪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饑餓窮苦的日子,《摩登時代》控訴機器與資本對工人的殘害,《大獨裁者》諷刺政治和希特勒,卓别林的電影不隻局限于娛樂大衆,更多地立足于現實,以喜劇的形式辛辣諷刺資本和政治。
《城市之光》在雙線叙事下,上流社會與社會底層人民形成鮮明的對比,酗酒富翁酒醒之後翻臉不認人,認不出救了自己的恩人流浪漢,他所代表的是上流社會的冷漠和虛僞,襯托之下,流浪漢與眼盲的賣花女之間的感情真誠而純粹。
流浪漢
卓别林飾演的流浪漢夏爾洛是個穿着怪異經常在街頭亂逛的人,走在街頭,他會受到賣報小孩的戲弄,發生啼笑皆非的故事。
影片的笑料産生于他,但觀衆感受到的溫暖和感動也來源于他。
即使饑寒交迫,流浪漢面對賣花盲女不吝啬自己的同情,想盡辦法幫助她。流浪漢在拳擊台上被揍的不省人事,并沒有拿到能幫助賣花女恢複視力的獎金。他假冒富翁救助賣花女,我們能看到他的窘迫和自卑。
而每當酒鬼富翁酒醒後就翻臉不認人,流浪漢一次又一次被轟走,甚至被誣賴偷了富翁的錢進了監獄。
這一切都重重地将觀衆拍打在現實的泥濘中。
有笑有淚,這就是卓别林電影的魅力。
賣花女
與奶奶相依為命家貧如洗的賣花女,每天靠着出門賣花交付房租,即使眼盲,會羨慕他人幸福的生活,但依舊熱愛生活、樂觀善良。
在假冒富豪的流浪漢的幫助下,賣花女付了房租,恢複了視力。恢複視力後,她再次遇見了從監獄出來的流浪漢,雖然衣着破爛,從形象上與她所想象富人的樣子大相徑庭,但僅僅靠觸摸了流浪漢的手,她也能辨認出流浪漢就是自己恩人。
影片的最後,賣花女并未嫌棄流浪漢邋遢的形象,将花遞給他時通過觸摸手認出了流浪漢。
“You?”
“You can see now?”
“Yes,I can see now.”
結尾處,最後一個眼神特寫,将所有想象留給觀衆。
酒鬼富翁
影片中,流浪漢意外救了喝醉酒的富翁。醉酒的富翁為報答他的救命恩人,帶他去上流社會的聚會,回自己的豪宅,給他拿錢幫助賣花女。然而,富翁一旦酒醒後便不認識自己的朋友,一次一次地将他趕出自己的家,甚至因為忘記曾給流浪漢救助賣花女的錢财,在家中遭遇偷竊後,默認流浪漢是偷竊之人。
富翁代表的便是高高在上的資産階級貴族,他們自私自利、虛僞自大。
《城市之光》圍繞流浪漢、賣花女和酒鬼富翁三個人展開,底層人民窮困潦倒的生活與上流社會紙醉金迷的日子形成鮮明的對比,流浪漢與賣花女的善良真誠與酒鬼富翁的虛僞冷漠形成形成對比,這種鮮明的反差折射出當時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腐朽與黑暗現實。
而當賣花女終于可以目睹這座城市的光芒時,她依舊可以感受到一個人内心的光芒,我想這就是卓别林想表達的“城市之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