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阿木、孫福安、王雲偉為革命事業獻身後,左秋明英勇就義,顧慎言坦然赴死......無數觀衆表示,看到這些忍不住想哭。

繼《覺醒年代》之後,《叛逆者》再一次用事實證明,問題從來都不是年輕人不喜歡看主旋律的劇,而是主旋律的劇為什麼抓不住年輕人。

《叛逆者》之所以成功,不僅僅在于該劇通過無數個有血有肉的個體,體現了人性與人性的對抗,還在于該劇基于人類共通的情感創作,不僅為觀衆提供了職場方面的解讀,還能夠讓觀衆看到無數仁人志士為革命事業前仆後繼的精神傳承,激起受衆的愛國熱情。

優秀的作品總是共通的,《叛逆者》在人物創作方面的優勢也為主旋律創作者提供了人物創作的重要準則:即把人物放到曆史、生活中塑造。

人性是唯一不會過時的主題

除了劇情嚴謹、故事精彩之外,《叛逆者》最大的優勢還在于其借着一場場燒腦的諜戰,刻畫了在時代洪流下衆多鮮活個體面對生死時的抉擇,體現了複雜的人性。

特務處上海區站長陳默群是林楠笙進入國民黨的引路人,然而林楠笙卻在陳默群的指示下“結識”了與自己同有一腔報國熱忱的共産黨人朱怡貞,随後,林楠笙又先後在潛伏在特務處的顧慎言、隻在乎個人利益得失的變色龍副站長王世安手下任職。 《叛逆者》通過他們與林楠笙之間的聯系,實際拷問的是個人的價值取向:人是否會為了地位和活命,背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

面對這個問題,王世安為保住自己的站長之位出賣陳默群、陳默群為了一己私欲出賣國家和民族;相反,顧慎言為了保全其他人員的安全,坦然赴死;林楠笙雖然加入軍統但是時刻不忘初心,一直奔走在救亡圖存的第一線。

文學評論家胡蠡甫曾在《叛逆者》原著小說中評論道:生活有兩種,一種是暫時的,一種是不朽的;一種是塵世的,一種是天國的。人性是二元的,有善亦有惡。當信仰鑄就不朽的生活,當靈魂之絢爛戰勝人性之惡,哪怕苦痛悲怆,有些偉大的生命,依然能處處吟唱出人性歡歌。

《叛逆者》借着林楠笙、陳默群、顧慎言、王世安等人,生動地诠釋了“在懦弱的人為了苟活放棄道義之時,英雄心懷大義舍生忘死”的人性光輝。

如果說《叛逆者》是海洋,萬物有靈,讓我們可以去感受那個風雲時代的小人物,那麼《覺醒年代》則像天空,群星璀璨,通過胡适之、陳獨秀、李大钊、蔡元培、辜鴻銘等人,讓我們仰視那些足以影響中國革命進程的大人物。 美國小說家威廉·福克納曾說過,人性是唯一不會過時的主題,這些主旋律作品通過無數個有血有肉的個體,不僅讓觀衆看到了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無數仁人志士為挽救國家危亡不懈努力的家國情懷,還看到了更多的個體在人性中的糾結和掙紮。

基于人類共通情感的多元解讀

《叛逆者》能夠獲得觀衆的喜愛,不僅在于其讓觀衆看到了在國破家亡的時代背景下人性的考量,也讓當下的年輕觀衆找到了自己和曆史人物的共振感。 林楠笙白加黑五加二,一周七天不輪班,被網友和内卷聯系在一起,稱為職場卷王;陳默群雖然是領導,但是下有混子王世安,内鬼顧慎言,且這兩位都有後台動不得,陳默群的職場生涯亦是舉步維艱;不僅如此,上海站裡上下級、同事間的對話全是職場上的高頻詞句,每一個人物都濃縮着現代職場上的魑魅魍魉。

《叛逆者》借着林楠笙、顧慎言、陳默群、王世安等人的諜戰故事不僅講述了彼時的職場,同時也映射了當下的職場,一家公司最怕的從來不是競争對手,而是公司内部無休止的内鬥。 很多觀衆也從中看出了職場的魅力,作出個性化的解讀。有人從《叛逆者》中看到陳默群對于林楠笙的職場PUA;有人心疼陳默群處在“副站長和顧主任都是關系戶,新來的徒弟還是個卷王”般緻命的職場關系中;有人則覺得前領導被調走,現領導處處使絆子的林楠笙像極了某一刻的自己等等。

職場僅僅是《叛逆者》與年輕人共情的抓手之一,通過《叛逆者》,亦有很多觀衆看到了無數仁人志士前仆後繼,為救亡圖存抛頭顱灑熱血的青年熱血。當遭遇職場打壓,将被退回特訓班之際,林楠笙多次力陳自己想要留在上海以死報國的決心,令無數觀衆看到了這個稚嫩的年輕人一腔報國熱情。

顧慎言獻身後,“漁夫”再也等不到并肩戰鬥多年的老戰友了,但是,林楠笙卻接替了顧慎言的身份,成為下一個“郵差”,繼續潛伏在國民黨内部,兩人風雨無阻地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默默戰鬥,他們的身後亦有無數個力量接過他們手中的旗幟,緊跟着他們前行的步伐。

他們或是投筆從戎,矢志報國,或是放棄優渥生活,毅然走上革命道路,雖然缺乏經驗,但在血與火的洗禮下,不久的未來,他們終将能夠成長為堅定的共産主義戰士,而通過一代代人不懈的努力,總有人能夠抵達我們信仰中所描述的那個美好的明天。

這些能與年輕觀衆産生情感鍊接的内容融入到劇集中,不僅能夠讓受衆看到無數先輩們為這個國家前赴後繼,還能讓觀衆聯想到今日之盛世來之不易。豆瓣熱評中有網友表示:“林楠笙是那個黑暗時代的一束微光,正因為有了許許多多微光的集聚,才會有我們今日美好的一切”。

把人物放在曆史生活中塑造

誠然,主旋律叙事通常有兩大方向,一是通過小人物反映世事沉浮,以小見大,二是從宏偉的視角出發,叙述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二者各有優點,也各自湧現出衆多優秀的作品。不過,人物創作總有幾分共通之處,《叛逆者》或許能給主旋律作品創作者們在人設創作方面更多的啟示。

《叛逆者》中,林楠笙的人設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通過其出色的朋友圈構建的。在民不聊生的時代背景下,有左秋明這樣的摯友、顧慎言這樣的老師、朱怡貞這樣的愛人,林楠笙這個人物自然就豐滿了起來。因而,最初幾集林楠笙為特務處努力工作時,便有不少網友調侃道“求他摸會魚,别誤傷了未來的老師和愛人”。

在此基礎上,《叛逆者》并不是在給觀衆講述無數青年志士愛國的大道理,而是切切實實地講述一個人在他生長的環境裡他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為。

前期,很多觀衆都猜測男主會在朱怡貞或者是顧慎言、左秋明的影響下加入共産黨,然而,林楠笙卻是在香港養病期間,上海站被摧毀,喜歡的人生死未蔔,每天都聽着日本人講述殘殺中國人的聲音,對國家和民族快要失去希望時,聽到毛主席的《論持久戰》對時局的精準描述,認識到隻有共産黨才能救中國後,才下定的決心。

不是因為他人的影響,而是因為對于國家和民族的熱忱緻使他轉變信仰,主動追尋真理,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盡管世事變遷,但林楠笙一直是當初那個眼見民族危亡,心懷報國之志的年輕人,從不盲目依附他人,人設更加立體真實。 當《叛逆者》不僅僅是把人物放在曆史裡,還把人物放到真實的生活中,依于史實、價值觀以及人類共通的情感進行創作時,男女主之間的感情并非是“見色起意”的小情小愛,而是志同道合的靈魂伴侶,是彼此在黑暗中踽踽獨行的慰藉,既能讓觀衆看到一心為國的家國情懷,又能讓觀衆感受到愛情最美好的狀态。

時代和真實的相互烘托下,《叛逆者》通過有血有肉的人物承載着一種“年輕”的集體性情感,進而創作出多元的解讀空間,跨越主旋律的代溝,直通年輕人的眼眶。而當越來越多諸如《叛逆者》般優秀的主旋律作品逐漸搶占市場之時,會倒逼套路化、不走心的内容逐漸失去市場,可以預料,未來會湧現出更多像林楠笙、顧慎言、老紀、左秋明、朱怡貞這樣優秀的角色帶領主旋律作品進入更高級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