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時,去韶關探姑母姑丈,還有一衆表兄表嫂表侄等等。韶關有名寺南華,姑母姑丈帶我和弟弟一起去遊了南華寺。在那之前在潮汕大地,印象中沒有去過什麼大寺廟,母親應該帶我們去過潮州的千年古刹開元寺,但是因為年歲太小,所以沒什麼記憶了。去南華寺的時候,年十五,很多事情就印象深刻了。

  去的時候南華寺門高聳,要買門票進去,我記得那時候我頗有些不忿,都說我佛慈悲,要大開方便之門,為什麼會在門口設立門禁收取費用呢,換個角度想,若我身無分文,是否,我連入寺拜佛的資格都沒有了呢。不過那時候年紀小,又是年少輕狂,因此一路上還為此念念叨叨,是吧——小時候,我似乎是一個關注點與衆不同的怪小孩。不過我到現在似乎也沒有改過這個觀點,佛門清淨地,要開方便門,在佛門自設門禁,在我的理解裡,還是頗無法認同,每天也許在佛誕日,或者什麼重要的法會日,可能真的會開方便之門吧,我遠在山門外,不便置喙。不過在那個時候,我對于佛門慈悲的印象,可能就此種下了。

  小時候讀過許多書,尤其讀過許多武俠書,對于古寺大廟的印象很多是從書裡來,所以——我看到那位在階下掃落葉的小沙彌,我都會覺得他會不會是少年張三豐一樣的人物,跟着夥頭師傅在苦練功夫;看到那個正在修繕的藏經閣,我會在想裡面會不會有某本不傳世的武學經典,得之可救天下蒼生,得之可行俠仗義;在羅漢齋席上,我看着端菜上來的老妪,我會想她是不是身負血海深仇都終已大徹大悟所以上山來勞其筋骨苦其心志……

  那時候的南華寺,處處都充滿了神秘與威嚴,尤其在去南華寺的路上,姑丈還在車上給我講了北少林北秀與五祖南逃的故事,在我心裡,這就是五祖南來創下的南少林呀,如何不叫人心向往之。

  我記得當時候的南華寺沒多少遊客,各處都在修繕,所以寺中多處設置了禁區,我爬過禁區的欄杆去看藏經閣,見裡面空空蕩蕩,一本經書都沒有,所以頗有些失望,想着大概是因為修繕未完,所以将所有經書都選遷到安全的閣樓暫時安放吧。我又爬了另一個欄杆,然後我見到了五祖慧能法師的肉身舍利,我記得當時弟弟跟我一起爬,我們應該都見到了這尊肉身舍利,但是也隻是遠遠地看到了一眼。回來的路上聊到這事,姑丈說,早年可以近身去參拜肉身舍利,他說他甚至還摸過肉身舍利的手,在我當時那麼遠遠地偷偷望一眼的感覺,要靠近前去,幾乎不可想象。

  那一年回來之後上高中,高中的第一課語文是一篇遊記,高中的第一篇作文是寫遊記,于是我仿着課文上的筆法,寫了一篇遊南華寺,那篇作文幾乎就奠定了我高中語文的格調了,老師覺得我寫得好,第一篇作文被當成是範文被當堂念誦,從那之後,我寫的任何作文老師都會高看一眼,于是我的高中生涯,作文似乎就成了我的一個專項特長。現在回想起來,那段經曆挺神奇的,一切似乎算是緣分吧,剛好在初三的暑假遊了南華寺,剛好高中上來就教遊記,剛好第一篇作文就寫遊記,而又剛好,我寫的那篇遊記又能入了老師法眼……一切,都充滿了未知的緣分,而在我心底深處,我其實一直覺得,這個福緣,是南華寺,是我佛祖,是五祖慧能帶給我的。

  成年後,楠叔是極虔誠之在家居士,他說到他某年去南華寺參加法會的盛大場面,我跟他聊起之前我的南華寺之行,楠叔數數日子說,我去得比他還早,加上去時年紀尚小,所以說我佛緣深厚。我不懂這些,一切隻求心無礙持則可。

  2007年,百家講壇上線錢文忠教授的《玄奘西遊記》講座,本來是沖着西遊二字而去的,還以為他講的會《西遊記》,不曾想他講的是玄奘法師,不過沒關系,我聽到了一個完全與西遊無甚關系的更讓我震撼的故事。

  公元642年,玄奘至佛國,戒日王在曲女城舉辦無遮大會,召集全印度18國國王、大小乘僧侶3000餘人、婆羅門及外道2000餘人,總計超6000人參與,玄奘被推為論主,宣講其著作《制惡見論》,懸于會場門外,立誓:“若有一字無理,願斬首相謝!”。應對小乘诘難,駁斥外道質疑,連續18日無人能駁玄奘,辯論結束後,玄奘獲封“大乘天”(大乘佛教領袖)與“解脫天”(小乘尊稱),戒日王命其乘寶象巡城,五印度僧俗頂禮膜拜……這跟西遊記時去到西天後唯唯諾諾謹小慎微的唐僧,可就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整部《大唐西域記》記錄138國風土,在那部書裡,玄奘法師幾乎一路西行一路辯論往前,這本身對玄奘法師自身的修為來說,同樣是一種無可取代的修行。

  我無法表述我當時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是怎麼的一種感歎,玄奘法師以一己之力辯當年佛國衆高僧大德及外道高學,當之無愧辯才無礙四字。記得當時錢師曾說,那個時代的印度佛國,因為所有的經文都沒有形成文字記載都是口口相傳,所以那時候定時會舉辦辯經會,因為經過口口相傳可能會有一些謬誤,必須經過辯經會的辯經,去僞存真,并且在這個辯經的過程上,各位高僧大德會把自己修行過程中的疑惑不解也一并道出,經過辯經會的證僞,可能多有裨益,既存了真經,也精進了自身的修為。

  錢師當時說,口口相傳的經典經過辯經會的證僞,同時又會加入各高僧大德的修行心法,所以當年的佛教是一個朝氣蓬勃的佛教,當年的佛教依舊是一個飛速發展的佛教;後來記錄成文字,經典經典,在記錄成典之後,便一字不可更改,是為真經,從此之後,佛教經典就此停滞定格了。有時候想想,記錄成典的好處是不會變化,不會遺忘,不會以吪傳吪,不清楚不明白,隻需要去翻一翻經典上的原文即可;但是成在此,敗矣在此,從此之後的經典就完全定格了在那一瞬間了,不會再有辯經會上的鮮活的生命力了。孰優孰劣,沒有參照物作比對,如果僅靠口口相傳,萬一遇到了大災大禍有可能就直接失傳斷層,所以文字記錄,亦是久遠流傳的不世功臣。

  最近在聽錢師的另一個講座:《錢文忠講佛》,講了佛陀的一生,最後講佛陀在拘屍那迦的雙樹林間涅槃後,弟子們陷入巨大悲痛,同時開始思考如何延續佛陀教義。佛陀涅槃前曾囑托弟子“以自己為燈,以自己為依歸”,強調獨立修行的原則,佛陀遺體火化後,舍利被分為八份由八國供奉。

  此後,部分大阿羅漢追随佛陀進入涅槃,僧團面臨教義散失和分裂的風險。佛陀涅槃後的第90天,500弟子公推大迦葉為上首,也就是大迦葉是首席弟子了,是弟子們的領袖,在離開竹林精舍西南一裡多的一個大石窟裡邊,開始整理佛經。摩诃迦葉尊者以神通召集證得三明六通的聖者,最終選定999位大阿羅漢參與結集,阿難因未斷盡煩惱被迦葉拒絕入窟,被迫在窟外修行,他在極度疲憊時頓悟,證得阿羅漢果,以神通從鑰匙孔進入會場。

  阿難尊者誦出經藏(素怛纜藏),記錄佛陀說法;優波離尊者誦出律藏(毗奈耶藏),整理戒律;迦葉尊者誦出論藏(阿毗達磨藏),闡釋教義。結集持續三個月,内容以口誦傳承,未立即形成文字。這就是竹林精舍的第一次結集,屬于首次系統整理佛陀教法,奠定經、律、論三藏框架,為後世佛教經典傳承提供範本,竹林精舍與七葉窟共同成為佛教早期弘法中心,玄奘西行時仍可見其遺迹,竹林精舍作為佛陀弘法的重要道場,為結集提供了地理與僧團支持,兩者共同标志着佛教從依止佛陀轉向制度化傳承的關鍵轉折。

  佛陀涅槃,又加上部分大阿羅漢追随佛陀進入涅槃。如舍利弗在佛陀涅槃前主動請辭,回歸故鄉以“自取涅槃”,以斷食或入定方式離世,其動機是遵循“過去佛上首弟子先佛入滅”的傳統,彰顯對師道的尊崇;又如目犍連因過去世謗佛的定業現前,遭外道圍攻時神通失效,重傷後返佛陀處辭别入滅,凸顯“神通不敵業力”的教義;又如佛陀涅槃後,衆多阿羅漢欲随入滅,如㤭梵缽鍉、大愛道比丘尼等計劃“于山林溪谷自取涅槃”,此行為被大迦葉勸阻,因需完成佛經結集重任……

  在那個當下,佛弟子因為佛陀涅槃而多有彷徨,心有悲苦,所以紛紛求個人解脫,想追随佛陀一同涅槃。迦葉尊者以“佛經未結集則正法湮滅”為由,勸止五百阿羅漢自取涅槃,強調“住世護法”高于個人解脫,真真是功德無量。若無此次竹林精舍的結集,無法想象,我們後世所面臨的那個世界,将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佛陀對于自取涅槃持不贊同不反對态度,不贊同是為了避免未證果者效仿自殺造業,而不反對卻是因阿羅漢入滅不影響解脫,戒律中自殺亦屬殺戒,但為定性阿羅漢開特例。所以那時候,已證羅漢若一心想要追随佛陀涅槃亦無不可,是為自身解脫矣。迦葉尊者勸阻衆羅漢集體涅槃,方有竹林精舍的結集,正法方得傳承。

  大慈悲者,不求自身解脫而傳正法以渡衆生,竹林精舍的此次續集,實乃後世之幸矣。我佛慈悲,而衆生幸甚矣。

  以上,2025-08-20 15:44:34;乙巳蛇年甲申閏六辛酉廿七。

  頭圖由Leonardo Lucid Realism 大模型生成。PROMPT: A worn, rustic wooden door adorned with intertwined vines and moss, suddenly radiating a soft, ethereal glow, as it slowly creaks open, allowing a warm, golden light to spill out, bathing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in an otherworldly yet hopeful ambiance, with the door's wooden surface weathered to a warm brown, and the vines a lush green, set against a mystical backdrop of muted, earthy tones, evoking a sense of enchantment and promise, in a style that blends the mystical with the hopeful, inviting the viewer to step through the threshold into a brighter, more wondrous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