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愛國漫、愛曆史、愛唐詩,正好最近看了本叫做《長安客》的書,頗有所感,長安三萬裡首映禮就報了名結果抽中啦!
看了之後很驚喜,這幾年的國漫很多人吐槽畫面絕美,但劇情有些薄弱。我認為《長安三萬裡》把故事講好了,如果對唐朝曆史感興趣,提前了解的人會有感觸,看到一個詩人角色出現,他的名字就可以脫口而出。
故事圍繞着高适和李白二人的友情展開,以高适重情重義、李白灑脫不羁的人設對曆史進行了一些再創作,整個電影中沒有出現朝堂、皇帝,但這些并未遠去,而是在一首首唐詩創作的背面運行着。從盛世大唐到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和唐肅宗之争,永王連帶着李白淪為政治犧牲品…政治從未遠去,和高适李白的命運息息相關,這點處理得很好。
我最喜歡的一段是,李白離開長安,皇帝賜金,他和衆友人一同飲酒,做出來《将進酒》,制作組用超現實的手法讓這首詩成了現實,他們真的坐上了大鵬,去做谪仙人,道教皇帝與他們同飲,但是這段的背景音樂确實郁郁的,現實和理想隔離開,這之後就是高适和李白的辭别,這一次辭别二人不似以往果決,反而顯得拖泥帶水,因為他們知道都已年過半百此生未必能見,而且兩人的人生要背道而馳了,問道和從軍,現實,從未像那天半醉半醒之間橫在二人之中,谪仙人登天去,世間人仍盤桓,此去經年,兩人之間的距離便真的奔流到海不複回了。
主創回答時,李白的配音老師淩振赫說李白隻想把潇灑的好的留在這世上,他未必那麼灑脫。這點我很有共鳴,在唐朝詩是一種拜谒的工具,抒真情可以寫詩,但反之未必,王維、杜甫等等都寫過違心吹捧的詩句。商人之後甚至罪臣之後,他隻說自己不想科舉,其實他不能;他說一心求道但卻在永王邀請下前去;他灑脫又放不下。
對于結尾,點出是高适安排人救了李白,誠然這未必是史實,但我覺得很喜歡這個情節,讓我心裡好受很多,它讓我覺得李白沒有那麼無足輕重,他不是盛唐就被皇帝召來娛樂萬衆追捧,戰亂就無人理會的,詩寫得好不如缺少的馬匹、兵力,他風光時也隻是待诏翰林,落魄時也賦予他一點意義吧。
但也有一個小小的疑問,在李白因為謀逆被抓,跟高适的書童對話時說永王是天下兵馬大元帥,但我記得唐肅宗才是被玄宗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的,是我對電影裡的台詞記錯了還是我把曆史記錯了呢?
追光這次把故事講好了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