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改編,祥林嫂第二任丈夫賀老六的人物形象,在文學作品中對賀老六的描寫隻有寥寥數筆,隻說了他很結實,會幹活,對他的人物性格并沒有描寫。而影片中賀老六卻占有一定的篇幅,人物形象也更加生動立體。在結婚拜堂的當天,就能看出賀老六是心疼祥林嫂的,在結婚當天,把床讓給祥林嫂睡,而自己睡在稻草上。在第二天祥林嫂說要走的時候,賀老六也沒有阻攔,而是表示自己可以送她離開。和祥林嫂生完孩子後,兩人依然恩愛如初,擔心祥林嫂不好好做月子,搶着幹活。影視作品很明顯地美化了賀老六的形象,這也讓祥林嫂不幸的命運中出現了一絲愛與美好,也讓影片出現了一絲溫情。
在情節設置上的改編,在講述祥林嫂的第二任丈夫和兒子死的事情,魯迅筆下是通過介紹祥林嫂到魯四老爺家做幫工的衛大娘口中講述的,一筆帶過,說賀老六是得了風寒後吃下冷飯死的,後來孩子被狼吃了。而影片中,賀老六确實很勉強的吃飯,随後被逼着抵房子還債,然後動氣拿槍與催債的起争執,等催債的走後,聽到孩子被狼吃了後,顫顫巍巍走路準備拿槍追出去,卻在拿槍時摔倒後死去。安排讓孩子和丈夫在同一天死去,在情節設置上更增加了戲劇性,也讓人物情感上,讓祥林嫂更加絕望。
影片增加了一個情節,就是祥林嫂發現捐門檻後并沒有讓魯四老爺和太太改變對她的看法,她被趕出魯四老爺家後,半夜去寺廟用斧頭砍捐的門檻。這種行為,是祥林嫂發洩着自己的不滿,也是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表現着她的對抗和積攢着的情緒的爆發,更加深刻體現了封建對人的精神和生活的殘害。
影視的改編,還有在視角上。文學作品是通過第一人稱來表現講述關于祥林嫂的故事,而“我”知道了祥林嫂成為了乞丐,不知道她是被魯四老爺家趕出來成為乞丐的,還是被衛大娘不要成為乞丐的,祥林嫂的結局比較模糊。而影視作品中,将魯四老爺在春節當天熱鬧的場景,畫面出現了大片亮眼的紅色和祥林嫂滿頭白發在雪天,靠着一根拐杖艱難前行直至倒下的畫面做對比。更加體現了祥林嫂命運的悲慘,讓觀衆感到同情。
魯迅的《祝福》和影視上的《祝福》更加的嚴肅,祥林嫂的人物也更加的具有悲劇色彩,文學作品中的祥林嫂可能不曾體驗過那一段幸福的日子。在封建思想的之下,祥林嫂被灌輸了要保持貞潔,一婦不嫁二夫的想法,不會很快和賀老六很快産生愛情。這場婚姻不是愛情,孩子也不是愛情的結晶,因為它是“買賣”“綁架”“搶親”的結果。影視上弱化了封建禮教對農村婦女的迫害,而給予加上愛情的糖衣炮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