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歡《找到你》《我是高山》這類大女主題材的電影,那我推薦你去看看這部巴西電影《我仍在此》。整部影片幾乎完全依賴女主角菲爾南達·托雷斯的優雅表演支撐到最後。她的表現是否“炸裂”?我覺得談不上,但對這部電影至少剛剛夠用。

從導演沃爾特·薩勒斯的作品序列來看,這部片子也算不上什麼高峰,甚至讓我有點不明白他為何要拍這部電影。難道沒有更值得拍的題材了嗎?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政治精英家庭的故事。父親是反對軍政府的地下組織成員,之後被軍警殺害。可除了這件事之外,這個家庭始終是一個經濟優渥的中上層階級家庭。即便在最困難的時候,他們也隻是将别墅出租來維持生活。現實中,在那段黑暗曆史下,恐怕有更多家庭和個體遭受的打擊比這深重得多。即使這是根據真實人物改編的傳記,也讓我覺得視角過于局限。

相比之下,阿方索·卡隆的《羅馬》同樣講的是一個精英家庭的苦難回憶,但他選擇了從家中保姆的視角出發,用“小人物”的命運反映“大時代”的荒謬。而《我仍在此》更像是一部巴西的“主旋律”宣傳片。它想表現革命,但又缺乏真正的鋒利與深度。就像韓國的《首爾之春》雖然聚焦革命,但本質上人家都是革命成功了,現在的執政者就是當年的革命者。

從執行層面來看,這部電影也顯得中規中矩。它缺乏概念、也缺乏結構,更沒有提出什麼新的視角或洞見。就是根據人物傳記改編的流水賬。影片前半部分,母親被捕、釋放前的情節還有一點類型片的張力,但那之後的一個多小時幾乎沒有任何像樣的戲劇沖突。

不過,我多少能理解這部電影為什麼會被引進到中國上映。片中描繪的巴西軍政府,是冷戰時期美國支持的右翼獨裁政權,而被迫害的議員則是當年左翼古拉特政府的官員。當時共産主義在全球蔓延,很多國家都在左右意識形态之間激烈對抗。對這段曆史不了解的觀衆,不妨去看看戈達爾的《中國姑娘》,這部電影的海報甚至在《我仍在此》中也有出現。

順帶一提,現在的巴西政府正是當年軍政府“民主改革”的繼承者。所以,這部影片某種程度上是在以左派的立場,控訴巴西右翼政府的曆史“黑賬”。

需要強調的是2014年,巴西軍方首次公開承認他們在獨裁時期确實曾使用酷刑并殺害異見人士。但即便如此,将《我仍在此》這樣的電影放在中國上映,還是顯得有點尴尬。就好比你讓朝鮮觀衆看《年會不能停》,你的苦難,在人家看來是幸福生活。

影片中描繪的巴西軍政府多少顯得有點溫柔:丈夫被抓後,家庭所遭受的最大困境是門口多了個監視員;銀行賬戶沒被凍結,出入海關也不受限制,還能自由接受國際媒體采訪。監視他們的軍警沒有搜查、沒有恐吓,甚至還挺禮貌。女主在被拘押期間,押送她的警察居然是個“體制内的覺醒者”,還暗中給予她安慰。

我不了解當年巴西的真實情況是否如此溫和,但從影片展現來看,這種“迫害”程度确實不算什麼。如果是在蘇聯,女主一家早就分開押上開往古拉格群島的火車了;在伊朗,他們恐怕連牢都出不來;至于在“東方神秘國家”,這種家庭會如何收場我不敢妄言,但“生不見人,死不見屍”大概率是一個标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