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别人的事永遠看得那麼開,那看自己的呢?”
某同學的好友推薦我和他去看這部電影,一開始以為就是什麼狗血青春愛情電影,所以聽到吳磊扮演的鄭宇星說“我最讨厭青春愛情電影的”還不禁笑出了聲。
但是看完整部電影,感覺還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
第一個點是真實。我說這一點可能很多人會反對:“哪有高三去迪廳的?”、“高三為什麼不收手機?”、“怎麼會有家長同意自己孩子高三戀愛?”但我覺得這恰恰是電影真實的地方,因為真的有高三的同學會去迪廳,真的有高三不收手機,真的高三有在家長的默許下談着戀愛牽着手走進理想學府……更重要的是,我相信在這個世界上的千千萬萬個角落,有千千萬萬個如此生活過或者生活着的青春。而至于學生、家長和老師之間三者的關系,電影還原的更是十分到位,陳辰媽媽和陳辰的對話不知道在多少個家庭上演過,也不知道有多少學校在出事情的時候優先考慮學校的名譽影響。電影隻不過把青春、高考、叛逆、破裂的婚姻、無數個生活中獨自登場的戲劇沖突澆築在了一起,畢竟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電影中最真實也是最想傳遞的一點就是:人都要接受自己喜歡的人不喜歡自己。
第二個點是不拖沓,或許會導緻很多劇情都沒有交待,但是很容易就能知道電影想要說什麼,無非是讓觀衆帶入了自己的經曆,反而會引起更多的共鳴,算是意外地将缺點變成了優點,這或許也是這部電影口碑兩極分化的原因之一。
另外提一點,吳磊所飾演的鄭宇星喜歡的人ming似乎可能好像是個男性,電影給了一點暗示,一是ming的海報不給正臉,看完之後又和陳辰說:“現在你欠我一個秘密了。”;二是鄭宇星和陳辰說走就走的旅行之後,鄭爸對陳爸說:“你放心我們家兒子絕對不會把你們嫁女兒怎麼樣的。”;三就是所有中文字幕“她”對應的英語字幕都不用“her”,而是用“ming”,說明電影故意繞開了ming的性别(不然估計過不了審)。
關于吐槽:
1、編劇的世界是不是隻有電話、微信和抖音。隻要這三個東西都拉黑就聯系不到對方了。而現實生活的社交工具還有QQ、微博、豆瓣、b站、知乎、淘寶、支付寶、小紅書……
2、這部電影的處理但凡再意識流一點,我相信絕對褒大于貶。因為11年過去了,電影還是沒有走出姜文所說的那個怪圈。隻要電影處理的足夠意識流,大家就會陷入全民解讀的怪圈,在這個語境下,沒人敢說自己沒看懂,沒人敢說這部電影沒内涵,你說沒内涵,說明你沒看懂。